留言反馈| 投稿专区| 加入收藏| 注册会员|
热门搜索:小麦粮食视频

提示

您还未开通数字报,数字报会员可免费查看!

湖北襄阳:从“吨粮田”向“万元田”转变

2019/3/19 10:28:10粮油市场报收藏

粮食2.jpg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襄阳种植业发展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种植业提质增效势头强劲,“万元田”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  

2012年以来,湖北襄阳高产示范片逐步扩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提速,粮食单产稳步提升,遍布各地的“吨粮田”为稳定100亿斤粮食产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襄阳种植业发展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种植业提质增效势头强劲,“万元田”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  

推广绿色高效种植催生提质增效的“加速度”  

近年来,襄阳重点推广了15种绿色高效种植模式,稻虾共作就是其中之一,且被纳入高质量发展十大重点工程加以推动。“稻虾共作可以实现一地两用、一季双收,亩产稻谷600公斤,亩产小龙虾200公斤,加上绿色品牌推广,亩均产值突破万元,纯收入达5000元以上。”襄阳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到2018年底,稻虾共作面积猛增到12万亩,超额完成年度10万亩基地建设目标任务。  

据了解,襄阳农业、林业、水产行业的科技人员在深入调研、认真分析各地群众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将稻虾共作等15种绿色高效种植模式的详细操作规范、技术要领等汇集成册,供农业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学习借鉴,极大方便了后续推广工作。  

在襄州区张家集镇韩集村,荣街生采用“马铃薯、西瓜、芥菜”连作模式后,亩均收入达到9862元;在南漳县板桥镇新集村,王祖华采用“马铃薯、芝麻、萝卜、大白菜”连作模式后,亩均收入达到11000元;在谷城县城关镇后湖社区,王全乐采用“花生、西瓜、萝卜”连作模式后,亩均收入达到10000元。  

顺应市场需求优化提质增效的“基本面”  

位于襄州区古驿镇的新天汇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利用“粮改饲”政策取得了更好的发展。该公司董事长任涛介绍说,公司按照“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的思路,紧跟市场需求,瞄准草食畜牧业需求,大力发展青贮玉米等饲料作物,与温氏乳业等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2018年,公司青贮玉米种植面积突破1万亩。  

在各类政策、措施的支持下,襄阳各地发展优质、专用农作物的热情不断高涨。在谷城县,红心柳贡米专业合作社开展有机水稻种植,年生产、加工优质贡米560吨,贡米年销售额达1370万元,产品销往北京、广东、四川、陕西等地;在老河口市袁冲乡下四河淤村,黑小麦种植面积在2018年增长了50%;在襄州区,襄阳鲁花生产基地打造了200亩高油(酸)油菜示范基地,为促进襄阳地区油料作物向高产、优质方向发展探路……据统计,2018年,襄阳深入推进“粮改饲”,  

在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的同时,种植青贮玉米15万亩,比上年增加5万亩;种植专用黑小麦、饲用小麦10万亩,大宗粮食作物优质率稳中有增;建设优质蔬菜基地48万亩;巩固提升“籼改粳”9万亩。  

推动科技创新下好提质增效的“先手棋”  

襄阳北部地区,地势开阔,非常适合马铃薯规模种植。过去,这里的马铃薯亩产量在2500斤左右,而现在亩产5000斤以上已经很常见了。带来这一变化的,是襄阳市农科院王四清团队。  

因为科技创新而获得巨大改变的,不仅仅只有马铃薯。近年来,襄阳在农业科技领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小麦“鄂麦15”选育取得成功,填补了湖北省专用小麦品种的空白;长豇豆种质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与应用项目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个高油酸花生品种在襄阳种植成功,实现亩均增产300斤左右……近年来,襄阳始终把推动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提质增效的“先手棋”来对待,取得了丰硕成果,有力推动了农民增收。襄阳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说,以2018年为例,襄阳共新争取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14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813名,建设科技示范基地40多个,示范推广新品种20余个。  


责任编辑:戚燕娣

相关新闻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

粮油市场报微信公众号

粮油市场报新媒体产品群

回复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