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反馈| 投稿专区| 加入收藏| 注册会员|
热门搜索:小麦粮食视频

提示

您还未开通数字报,数字报会员可免费查看!

《诗经》里的植物:卷耳之思

2017/9/21 9:37:01粮油市场报网收藏

2018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

52.00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提到思念,最好的寄托便是王维诗中的南国红豆。记得多年前在广州,除了榕树,印象最深的便是这种树了。  

话说这种属豆科的常绿落叶乔木,非常高大,当时在公园曾目测一棵,足有20米以上。树皮呈暗灰褐色,不是结果时节,枝繁叶茂间并未见那点点殷红。而近日读了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曹雅欣女士的文章,方知卷耳是最久远、最深沉、最美丽的思念意象。它来自《诗经·周南·卷耳》。  

曹女士理解的《卷耳》,是女主角一个人的故事和诗歌。这个独守春闺的女子无法排解对远征夫君的思念,驾车出游。可她看到路边采卷耳的姑娘们,仍不免心中郁郁,采了又采的卷耳不满一筐。无奈相思苦,一切本该欢乐的行为都成了索然无味、愁上添愁的状态。而远方那个男子呢?是否也同样相思憔悴?或者早已无暇他顾?相思曲,就是无奈的叹歌。“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零丁洋里叹零丁。”一代霸王项羽、一代忠良文天祥,当他们无可奈何的时候,生命里的叹息与《卷耳》中那女子发出的叹息是一样的。长叹过后、毫无办法,叹了又叹、一咏三叹,而这思念却丝毫不减,即使纵马出游也甩不脱思苦、纵酒寻欢也抛不开思恋呀。  

春天那么多草木,为何最美的《诗经》会择卷耳“以物怀人”?自然界那么多仙株,为何一月生辰花会选卷耳,并赋予其“美好”的花语?《诗经注析》言:卷耳,今名苍耳,一种草本植物。嫩苗可食,也可入药。有的书上说是菊科,有的说是野菜。《辞海》的解释是:石竹科,多年生草本,两年生或一年生。春季开花,花白色。全草供药用,功能清热解毒。卷耳是种药草,祛病解忧,怎不惹人怜爱!话说卷耳子生得像耳环,故又名“耳珰草”,而《博物志》中它还有一个名字———羊负来:“洛中人有驱羊入蜀者,胡葸子着羊毛,蜀人取种之,因名羊负来。”也就是说,苍耳子成熟后,只待人或动物经过,便随之而去,这与萝藦、蒲公英用白色的绒毛借风力运送种子,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许这种随性的特点,或许因苏东坡说“药至贱而为世要用,未有若苍耳者”,让我对这种出身卑贱的植物,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春寒料峭,老家的白河边、坡岭上,最为坚强不屈的苍耳,它灌木一般的枝桠,应该还擎着串串苍耳子,在山风中昭示着凛然不可侵犯的气象罢。  

据老人讲,苍耳初生之时,就已粗枝大叶,不类凡物,长到后来,高达一米以上,枝杈俨然,宛若一株小树了。它的叶子虽有些灰白,但阔大如掌,筋脉分明,亦颇为可观;其茎也粗大,不易拔除,也难以折断,老来会半木质化,就更是坚硬如柴了。苍耳子若桑葚而略小,周身长满倒刺,嫩时翠绿,似也柔软好玩儿,成熟后变为黄褐色,攒生于叶间枝梢,对于农人赤裸的双腿、嬉戏小儿的嫩手,就是叵测的“凶险”了。  

我是体验过这种好玩的“凶险”的。大概是学龄前吧,外婆家的快乐时光里少不了一群疯跑狂欢于田野的孩童。挖野菜、捡瓷碗、玩泥巴、勾刺槐……其中不乏淘气的男孩儿,他们总是趁女孩儿不注意,将“驴刺挠儿”苍耳子抛到我们发间。等感觉到头发纠结,已被苍耳子粘结成团,很难解散了。常常是晚间外婆就着煤油灯一点点把苍耳子挑出,然后用木梳轻轻梳通。  

指甲草花盛时,外婆还用苍耳叶给我包指甲。只见小小的十个指头上,包裹着碧绿的苍耳叶子,真不舍得睡去。第二天早晨急慌慌找外婆,解开细线缠裹的苍耳叶,手伸出来,为这一夜的等待而惊艳。每一个指甲如丹蔻,那个美呀,真不知怎么来形容。  

时过境迁,卷耳撩起的情思绵绵不断。  


责任编辑:万佩琪

相关新闻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

粮油市场报微信公众号

粮油市场报新媒体产品群

回复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