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之华
2018/4/19 11:37:16粮油市场报网收藏
《诗经·小雅》中有首诗《苕之华》:“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这是一首哀叹饥民不幸的诗作,形象地记录了周代底层人民食不果腹的苦难。意思是,苕花开了,一片黄色,叶子青青,心中何其忧愁悲伤,人竟不如自由自在生长的花草,早知如此,不如不生。宰母羊吧,它瘦得只剩一个大头;打鱼吧,捕鱼的竹器中只见星光不见鱼。即使可以吃人,也很难吃饱,因剩下的人很少了,且都骨瘦如柴。
民以食为天。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与饥饿作斗争的历史。这场斗争,于中华民族而言,最近一二十年我们才刚刚取胜,全国人民消除了饥饿;于全人类而言,目前仍有8亿多人口处于饥饿和营养不良状态,占世界总人口的1/9。为战胜饥饿,人们渔猎采集,发展农业,不断发现、培育、种植可供果腹充饥的作物,其中有一种作物对人类战胜饥饿居功至伟,那就是北方叫地瓜、南方称红苕(sháo)的番薯。
红苕之苕,与《苕之华》中的苕(tiáo)字形相同,但读音有异,二者也非同一植物。
《诗经》中的苕,一说为陵苕,也就是凌霄,属攀援植物,常借助其他树木、矮墙、藤架等攀援生长,花色艳丽,但她的这种个性却为舒婷所不喜,批评说“我不愿做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另一说法叫苕饶,古代幽州人谓之翘饶,今人呼作紫云英。名字非常美丽,相貌也自是不俗。周作人在《故乡的野菜》中形容她“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每到农历三月,山谷河边,湿润的洼地,大片的紫云英开出一簇簇艳丽的紫红色小花,如给田野铺上一袭华美地毯。紫云英的嫩苗是一种美味的野菜,无论清炒、凉拌、做汤,味道清甜鲜嫩,与苜蓿芽的味道差不多。
南方人称作红苕的甘薯本是中美洲物种,由西班牙人带到吕宋(即菲律宾)等国栽种,明朝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传入我国。
当时在吕宋的福建生意人陈振龙、陈经纶父子,见当地种植的甘薯“大如拳,皮色朱红,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想到家乡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粮食不足,决心把甘薯带回家乡,但统治吕宋的西班牙人视甘薯为奇货,“禁不令出境”。
陈振龙“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并在绳面涂抹污泥,巧妙躲过关卡检查,将甘薯引入福建。试种发现甘薯适应力强,无地不宜,产量“一亩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润泽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荠”,故很快向内地传播。
明朝科学家徐光启撰《甘薯疏》,详述甘薯的益处和种法,号召大家都来种植,“即世可无虑不足,民可无道殣”。到康熙初年,陈振龙的五世孙陈川桂把甘薯引种到浙江,六世孙陈世元带几位晚辈远赴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宣传,劝种甘薯。乾隆时期,更由皇上“敕直省广劝栽植”。因朝野上下积极推广,甘薯很快在全国广为种植,成为仅次于稻米、麦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
据《本草拾遗》,苕能补中、和血、暖胃、肥五脏。在粮食产量极低、旱涝蝗灾频仍的年代,甘薯是活人无数的宝物;在物质极为丰富的今天,甘薯又成了风靡各国的保健食品。据现代科学研究,甘薯不但营养均衡,且有减肥、健美和抗癌作用,世界卫生组织评出的六大类最健康食品中,甘薯抗癌和保健均为第一,被列为13种最佳蔬菜的冠军。
(作者: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王永圣)
责任编辑:职钊立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正式启动2021/6/21 16:04:20
- “闽”见湘滋味 湖南好粮油飘香福州2021/6/21 14:50:36
- 优质粮食工程答卷优异优粮增加超5000万吨2021/6/21 11:33:04
- 北京20万亩小麦开镰收割2021/6/21 11:32:21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启动2021/6/21 11:31:44
- 护航产业发展棕榈油期权在大商所上市2021/6/21 11:30:56
- 山东省长李干杰到潍坊调研小麦收割粮食收储及燃气安全管理等工作2021/6/21 9:45:54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