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除“食品谣言”,需补“食品安全常识”短板
2017/7/28 17:22:39粮油市场报收藏
近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等10部门针对食品谣言,联合发文要求主动公开信息,及时组织辟谣,严厉惩处谣言的制造与传播者。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空前高涨,与之相伴的“食品谣言”应运而生,屡屡出现于各种媒体之中,如“果农给桃子打防腐剂”“低钠盐等于夺命盐”“塑料做紫菜、粉丝”等等。
诸如此类的“食品谣言”,不仅给相关生产、经销者,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而且还引发了社会对“舌尖上安全”焦虑;面对时而出现的“食品谣言”,社会呼唤加强治理,将那些“蓄意制造与传播谣言者”绳之以法,让其受到应有惩罚。
“食品谣言”切中的是社会敏感神经,折射的是社会对生命、健康的高度关注;同时也是信息高度发达,媒体尤其是自媒体日益增多的产物。正是这两方合力,“食品谣言”才出现泛滥成灾的状况。
在社会的期盼中,国家有关部门及时出台了“通知”,就如何防止“食品谣言”,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治理具体措施,向“食品谣言”亮出了法制的利剑,表明了党和政府整治“食品安全”的态度与决心,也为治理“食品谣言”提供了制度支撑。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食品谣言”之所以时而泛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常识的缺乏,当看到有关食品在生产、运输等过程出现让公众不理解之处,往往误以为是“安全出现问题”,出于关心自己、亲朋身体健康,才开始将“问题”传播,从而逐步演化为“食品谣言”;在此过程中大多为“无心插柳”,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别有用心”者故意为之。
谣言止于智者。虽然国家相关部门及时出台防止“食品谣言”的通知,但是要从根本上铲除这些困扰社会的“食品谣言”,还需相关部门及时补上“食品安全常识”这一课,从而提升社会公众的认识水平,从源头上治理“食品谣言”。
要补上这一短板,社会期待有关部门,一是要将有关食品生产、储存、添加剂使用等信息进行公开,让社会明白这些操作对健康无妨,引导树立科学的“食品安全”观,尊重科学,不信“谣言”,自然这些“谣言”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二是建立食品安全定期通报制度,将食品安全的话语权牢牢地抓在有关权威部门手中;同时,一旦有风吹草动,及时出来用事实说话,进行辟谣,以此逐步提升社会公众的是非辩别能力。
食品安全牵涉到千家万户,是一不容回避话题,要想从根子上斩断“食品谣言”,理当加强食品安全常识教育,尽快补上此短板,唯有如此,方能让“食品谣言”早日灰飞烟灭,还社会和谐与安宁。
责任编辑:wuyang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正式启动2021/6/21 16:04:20
- “闽”见湘滋味 湖南好粮油飘香福州2021/6/21 14:50:36
- 优质粮食工程答卷优异优粮增加超5000万吨2021/6/21 11:33:04
- 北京20万亩小麦开镰收割2021/6/21 11:32:21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启动2021/6/21 11:31:44
- 护航产业发展棕榈油期权在大商所上市2021/6/21 11:30:56
- 山东省长李干杰到潍坊调研小麦收割粮食收储及燃气安全管理等工作2021/6/21 9:45:54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