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徽道
2019/8/19 10:26:15粮油市场报收藏
每逢盛夏三伏天,寻一处“喝稀饭不出汗”的地方避暑,可谓令久居城市饱受热浪烘烤的工薪族神往。
今年中伏间,抓住提倡有序年休的机会,由朋友推介举家来到石台县仙寓镇古徽道农庄。这里群山环抱、白云缭绕,真正享受了一把“喝稀饭不出汗”的爽心清凉,呼吸到醉人的负离子氧,品尝农庄家常美食,喝足山林富硒泉水,追游千年古徽道遗迹,共乐天伦欢愉,好生惬意,好生美妙。
五天似跨越时空的假期,心身放飞,流连忘返。这里有宜人的温度,有仙境般的山村美景,有竹林、茶园相间的绿海,有透凉清沏的山涧溪流,有拾集七彩鹅卵石的乐趣,有悠闲品读或对弈的雅致,更有那沉睡千年的榉根关古徽道遗迹。
榉根关古徽道坐落在石台、祁门、东至三县交界处的仙寓山上,史料记载始建于大唐中和年间,古称“徽饶通衢”。它是古徽州通往江西饶州的一条省际山道,一直是南方商旅往来、文武张弛的咽喉要地。迄今遗存最完整的路段,全长7.5公里1.8万步台阶,沿途保存有大量的明清时期的古长城、古亭、石碑、石雕等古建筑遗址,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大山里的阳光来得晚一些、柔一些。带着感悟“榉根关千年古徽道”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的冲动,清晨从古徽道农庄轻装出发,沿着盘旋公路,踏着清露野草,不时回望领略山涧云海变幻。走了半个时辰,展现在眼前的是醒目的徽派简式门楼,依稀刻有“古徽道”字样。门楼并不高大,有3米左右,彰显出古徽州人的内敛特质。门的两侧矗立一对长满青苔的圆形门当,古朴轩昂,饱经风霜。踏着青石板铺设的古道拾级而上,习习凉风吹拂,心旷神怡。
不远处古道边有块残缺的刻有“普祭孤魂之墓”字样的墓碑,边款为民国丙宣年(1925年)。此碑乃一位善人所立,以祭祀在古道上因故不幸去世的商旅行人,这足见古道之险峻艰辛。再往前,
古道被灌木林荫密盖,穿林阳光缕缕洒落,映照在光滑幽亮已不整齐的青石板上,偶现模糊而怪异的雕刻,令人联想到盛唐佛学文化的繁荣与奥妙。
小憩茫茫林海,古道凉风习习,加上蝉鸣溪流声,更显清雅幽静。抬头顺着古道远眺,古亭阁隐约可见,急步而至,一座石垒拱门横跨古道,两边古树参天,尽管历经百年风雨,门头上“古稀亭”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
古稀亭为晚清宣统二年(1910年)永庆一位70岁古稀老人所建,供来往商旅路人休息,故名“古稀亭”。“古稀亭”仅存残垣断壁,已不能挡风避雨,但古稀老人的善心义举默默昭示着后人。
距“古稀亭”不远处便是“玉泉亭”,因亭内有泉,在雨雾时节,泉水呈乳白色,如同白玉一般,故名玉泉亭。相传是仙人铁拐李为解路人饥渴,用拐杖凿成。“古稀亭”“玉泉亭”,人神共佑,相得益彰,为古徽道增添了神秘色彩。
越往前,地势越险要。进入绵延起伏的仙寓山脊榉根岭,山脊上屹立着一座雄伟的关隘,青石板垒起高高的城墙,城门高2.2米,宽1米,当地老百姓称之为“榉根关”。据《江南通志》记载,清咸丰年间,曾文正公相度形势,建置石堑于此,以御粤匪,所谓一夫守关,万夫莫开也。文中“石堑”就是榉根关,此关易守难攻,当年湘军和太平军在此激战数次。榉根关两侧还建有长达14公里高2米、宽5米的古长城用来防卫。古长城早已破败残缺,两军对垒腥风血雨的场景早已荡然无存,然石堑雄风神韵犹在。
走出榉根关是一片斜坡茶园,茶园翠绿荡漾,延绵至峡谷,一茶姑正低头采摘夏茶。不觉想起李白的《秋浦歌》:桃波一步地,了了语声闻。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作者单位:安徽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责任编辑:周栋梁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正式启动2021/6/21 16:04:20
- “闽”见湘滋味 湖南好粮油飘香福州2021/6/21 14:50:36
- 优质粮食工程答卷优异优粮增加超5000万吨2021/6/21 11:33:04
- 北京20万亩小麦开镰收割2021/6/21 11:32:21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启动2021/6/21 11:31:44
- 护航产业发展棕榈油期权在大商所上市2021/6/21 11:30:56
- 山东省长李干杰到潍坊调研小麦收割粮食收储及燃气安全管理等工作2021/6/21 9:45:54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