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反馈| 投稿专区| 加入收藏| 注册会员|
热门搜索:小麦粮食视频

提示

您还未开通数字报,数字报会员可免费查看!

二、2019年中国小麦市场分析(1)

2020/2/25 15:44:50粮油市场报收藏

  

  二、2019年中国小麦市场分析

  【内容提要】

  回顾2019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小麦产量和质量获得恢复性增长,农民种粮收益显著扩大;尽管饲料消费和工业消费有所提升,但制粉消费稳中趋降,加之进口小麦数量不减,市场上粮源供应充足,总体供需格局较为宽松;国家下调托市小麦交易底价,托市交易持续萎靡,拖累国内小麦行情重心下移;托市收购全面启动,收购量同比大幅提升。2020年国家将继续在小麦主产区执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政策价格保持不变。

  展望2020年,宏观经济运行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在确保种植面积稳定的前提下,国内小麦丰收的基础坚实,市场将继续维持供大于需的总体格局;在2021年或继续在主产区实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托市价格维持不变的可能性较大;预计2020年,国内主产区小麦价格将维持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

  一、2019年我国小麦供需形势回顾

  (一)产量质量显著提升,种植收益明显改善

  据2019年12月份《国家统计局关于2019年粮食产量的公告》数据,2019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16064千公顷,比2018年减少975千公顷,下降0.8%;粮食单位面积产量5720公斤/公顷,比2018年增加98.4公斤/公顷,增长1.8%;全国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比2018年增加594万吨,增长0.9%。

  其中,小麦播种面积23727千公顷,比2018年减少541千公顷,下降2.2%;小麦单位面积产量5630公斤/公顷,比2018年增加214.2公斤/公顷,增长3.9%;小麦总产量13359万吨,比2018年增加216万吨,增长1.6%。

image001.png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种植结构、区域布局、品种结构等方面进行大力调整优化,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尽管河北省地下水超采治理、安徽适度压减赤霉病高发地区种植面积,导致小麦种植面积有所调减,但小麦单产实现恢复性增长,确保了小麦总产较上年显著提升。分析来看,气候条件总体有利,特别是在小麦成熟收获期,大部分麦区以晴好天气为主,光热充足,特别是在收获期没有遭受长时间的高温和持续阴雨天气,有利于小麦干物质的积累,促进了小麦品质的提高。同时,各主产区在小麦生长关键期采取积极措施防范病虫害,作物受灾情况较2018年同期偏轻,为小麦增量提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的《2019年新收获小麦质量调查情况的报告》,2019年大部分小麦主产省整体质量较好。8个主产省的样品检测结果显示,容重平均值793g/L,较上年增加17g/L;三等以上的占96.0%,较上年增加10.4个百分点;千粒重平均值43.1g,较上年增加2.3g;不完善粒率平均值3.9%,较上年降低3.7个百分点;降落数值平均值339秒,较上年增加80秒。

  在种植收益方面,综合有关农科院所、种植大户及普通农户、粮食生产管理部门等多种渠道的数据信息,如果不计算土地成本及人工成本,2019年主产区小麦种植收益较2018年明显提升。以河南省为例(调研结果为河南各地区平均值):亩均种植投入约470元,较2018年增加约15元,主要是农药、化肥费用有所提升;出售小麦(按照当年6月下旬一级市场收购价格计算)的亩均毛收入约1023元,较2018年增加213元;综合亩均收益约553元,较上年增长约198元,主要原因是小麦产量和质量提升带动农户收入增加。

  (二)基础消费趋弱,饲用及工业消费增加

  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小麦供需平衡分析”,2018/19年度我国小麦总消费量为12881.5万吨,相比2017/18年度增加531.1万吨,增幅4.3%。

image.png

  其中,制粉消费9280万吨,相比上年度减少20万吨,减幅0.2%,主要原因是国内总体消费下滑,企业开机率下降,导致食用面粉加工量降低。饲用消费及工业消费分别为1800万吨和1200万吨,相比上年度分别增加300万吨和250万吨,增幅明显,主要原因是2018年小麦质量总体较差,毒素含量较高,相当部分低质小麦无法用于口粮加工,只能进入饲料渠道及工业粉加工。

  (三)进口数量保持平稳,进口来源渐趋多元

  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19年前11个月,我国进口小麦273.85万吨,较2018年同期减少13万吨。综合来看,我国小麦进口总体保持平稳态势。

image003.png

  数据来源:国家海关总署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我国小麦进口呈现多“源”化趋势,进口来源国逐渐增多。统计数据显示,从“美、加、澳”进口小麦的占比有所下降。自哈萨克斯坦进口的小麦占比已经提高至13.6%,而这个比例在未来可能会继续提高;自立陶宛进口13.3万吨小麦,占4.8%,为历史首次;因中美贸易摩擦原因,从美国进口的小麦数量占比下滑至3.8%。

  二、2019年我国小麦市场行情回顾

  (一)供大于需的格局下小麦价格重心下移

  2019年,我国小麦市场总体呈供大于需的宽松格局,加之国家下调政策性小麦的交易底价,小麦行情重心总体下移;年中新粮上市,产量和质量好于预期,更进一步制约了国内小麦行情的上升空间。回顾来看,2019年国内小麦的价格走势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image004.png


 数据来源:郑州粮食批发市场

  第一阶段,1月至5月中旬在新小麦上市前,市场行情先弱势下滑、继而止跌企稳并在区间内窄幅波动。

  回顾4月份之前,包括元旦假期、春节长假前的备货及假后的补库等时期,小麦行情持续缓步走低,华北主产区标准品质小麦价格从元月初的2480-2520元/吨滑落至3月底的2380-2420元/吨,黄淮地区小麦平均价格也从2430元/吨滑落至2350元/吨。造成国内小麦弱势运行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储备轮换全面开展,无论是省、市地级储备还是中央储备,都积极出库,市场上不缺粮。加之宏观运行不振、环保督查等措施让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及集中在建筑、厂矿等行业的外来务工人员返乡期提前,而在春节过后,合适的工作机会较少,不少工程及企业难以及时复工,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延迟返城,面粉消费量显著下滑。二是“下调交易底价”的传言不绝于耳,让贸易仓储企业出现恐慌性抛售出库,企业采购积极性也大幅下降,临储小麦交易前3个月的成交量仅为83万吨,而上年同期的成交量为322万吨,减少了近240万吨。不仅如此,在“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理念影响下,加工企业自有库存水平一再降低,平均库存从上年同期的20-30天降至10天左右,更有部分企业的原粮库存只保持5-7天的加工量。三是非洲猪瘟导致国内生猪存栏、能繁母猪存栏大幅下降,对麸皮、次粉的用量显著减少,麸皮价格从元月份的1400元/吨左右跌至3月下旬的860元/吨左右。面粉加工企业经营效益严重受损,企业开工积极性降低,导致对小麦消费量减少。

  4月份后,市场上供需格局有所改观,主产区小麦价格止跌趋稳。一方面,全面开展的储备轮换小麦逐步出清,前期积极出库的各类仓储贸易企业,以及基层粮点手中的小麦也基本销售完毕,市场上的有效供给数量下降支撑了小麦行情。另一方面,二季度后集团消费逐步回升,加工企业平均开机率也从3月份的约40%提升到45%左右,小麦加工量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小麦行情。尽管在5月中旬下调托市小麦交易底价消息落地,由于该利空消息早被市场消化,企业采购已经收窄至“托市小麦交易”较为单一的渠道,加之新小麦也即将面临上市,南北主产区小麦价格在2380-2480元/吨区间窄幅波动。

  第二阶段,5月中旬至9月底,新小麦丰收上市,随着收获范围扩大、供应量增加,小麦价格在托市收购价之下运行,托市收购全面启动,小麦价格缓步提升。

  从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主产区南部地区小麦陆续上市,遭遇到加工企业及贸易商抢购,初上市的容重750克/升的烘干小麦价格从2100元/吨在极短时间内被抬高到2180元/吨,华北尚未收获地区的加工企业对南部新小麦的挂牌收购价甚至提高到2320-2360元/吨。随着新麦上市量扩大,企业采购价也快速下滑。至6月中旬,华北地区加工企业的新麦收购价多在2240-2280元/吨,且要求是二等以上,水分标准要求12.5%,等级低于三等、水分超过14%的基本拒收。黄淮及江淮地区的小麦价格基本和华北地区一致,南北价差缩窄导致今年小麦外流内调数量明显减少。从6月上中旬开始,各类企业对优质小麦也陆续启动收购,主流的强筋小麦品种,如师銮02-1、新麦26的挂牌收购价多在2440-2500元/吨,入库标准多在3级或以上;一些品质有所退化的品种,如西农979、郑麦9023等,收购价仅比普麦高40-60元/吨,在2300-2340元/吨范围。由于市场上小麦价格持续偏弱,企业收购进度平缓,托市收购全面启动。期间,为鼓励企业积极入市收购,临储小麦竞价交易也从7月中旬起暂停,普麦市场价格回归平稳,各主产区企业的收购价格维持在2220-2270元/吨区间小幅波动。但优质小麦价格继续弱势走低,师銮02-1、新麦26等的挂牌收购价下调至2340-2440元/吨,西农979、郑麦9023等也降至2280-2320元/吨。尽管总体收购量稳步提升,加之小麦的行情底部受到托市收购支撑较为坚实,但小麦行情涨幅依旧低于市场预期,特别是在8月底、9月初的学校开学、中秋假期等常年阶段性消费较高时期,小麦行情并未受到显著提振。据市场信息,这一期间华北地区小麦企业主流收购价格在2300-2350元/吨之间,黄淮及江淮地区企业主流收购价格多在2260-2320元/吨之间。

  不仅是普通小麦价格难有提升,优质专用小麦的“优价”特性也未体现。9月底,西农979、郑麦9023等品种的价格下调至普通小麦一致;师銮02-1、新麦26等品种的企业收购价在2360-2420元/吨,与普麦的价差缩减到60-80元/吨,远低于往年160-240元/吨的平均价差。究其原因,市场供应量扩大是导致优质小麦难优价的根本原因,国家倡导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主产区扩大强筋、弱筋小麦的播种面积导致市场上优质小麦供应量大幅提升;其次,2019年普通小麦品质提升,从稳定时间、湿面筋含量、烘焙品质等方面已经非常接近部分强筋小麦品种,导致面粉加工对强筋小麦的用量降低;三是强筋、弱筋小麦的供需格局完全市场化,缺乏政策收购的支撑,也是导致优质专用小麦价格难有好的表现原因之一。

  第三阶段,10月份至12月底,小麦价格出现一波补涨行情,但随着市场价格逐步和托市小麦投放价格接轨,主产区小麦价格继续走高受限。

  国庆长假过后,主产区小麦价格开始稳步走高,不仅价格上行,在企业采购时还发现市场流通明显减少。至10月底,二等或以上麦的企业收购价提高至2380-2440元/吨。11月份后,主产区小麦价格涨势趋缓,至11月下旬,主产区二等或以上小麦的主流收购价格在2380-2460元/吨之间。优质小麦在这一期间也同步走高,新麦26、师銮02-1等价格涨至2520-2580元/吨,西农979、郑麦9023的价格也在2440-2480元/吨区间。10月份以后小麦市场的价格涨幅有点让企业“措手不及”,不少企业不得不跟风涨价,而手中有粮的贸易商或粮食经纪人却暗自控制了销售节奏。分析来看,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前期4个多月的集中收购在一定程度上收紧了市场上的商品粮源,虽然当时在价格方面并未有明显体现,但为后期的价格上涨积累了能量;二是不少“蛰伏”多时的小型加工企业或小磨坊利用今年小麦价格相对较低、质量较好的机会复工生产,在拖累面粉价格的同时推升了小麦行情;三是国家发布2020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水平,维持与2019年价格不变,改善了市场“将会大幅下调托市价格”的悲观预期,而在10月份恢复托市小麦竞价交易后,交易底价也未进行调整,支撑了小麦价格底部。同时,不少农户将质量较好的小麦留作种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供应量。

  由于现货市场价格快速上涨,导致不少企业的采购渠道开始转向国家常时常量投放的托市小麦,随着成交量逐步增多,市场供需再度平衡,价格也回归平稳。尽管在年末部分地区因气候原因或备货原因价格出现小幅波动,但总体上主产区的小麦行情已经不再具备大涨的基础。至12月底,华北地区企业对普通小麦的主流收购价多在2380-2420元/吨之间,黄淮及江淮地区价格在2340-2380元/吨之间,小麦等级要求多在二等以上。华北地区优质强筋小麦市场价格多在2480-2520元/吨之间。

  (二)新小麦量大质优,托市收购同比大增

  2019年我国新产小麦在产量和质量两方面都获得显著提升,企业库存水平同比偏低、市场价格偏弱运行,在新麦上市初期抢购热情高涨,但随着上市量的快速扩大,企业收购渐趋冷静,市场行情平稳运行。回顾来看,2019年夏粮收购的主要特点有三:

  一是收购进度同比加快。总体上,今年小麦收购进度处于近五年来较快水平。分月来看,6月份收购量2609.1万吨,超去年同期479.4万吨;7月份在托市全面启动的背景下,单月收购量2347万吨,更超上年同期780万吨;8月份收购势头不减,达1323.8万吨,超上年同期560.3万吨;9月份是集中收购的最后一个月,但收购量依旧保持较高水平,达796.3万吨,较上年同期多241.3万吨。从“5日收购量”指标上看,7月收购高峰期过后,后期收购指标并未出现大幅的减少,支撑了收购进度快速推进。分析来看,8、9月份收购进度保持较高水平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市场行情始终维持在托市水平范围,托市收购持续进行;二是主产区农民及基层粮点积极售粮,促使收购进度同比加快;三是企业收购意愿平稳,尽管市场价格涨幅暂未达到预期,但面对质量好、价格低的粮食,相当数量的企业还是抱有“能收尽收”的态度。



image005.png

  数据来源: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申洪源

  

责任编辑:戚燕娣

相关新闻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

粮油市场报微信公众号

粮油市场报新媒体产品群

回复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