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野之苹
2018/7/12 10:58:02粮油市场报网收藏
喜欢读诗经,不仅是因为那些朗朗上口、韵律婉转的诗句中所包含的真诚关注社会现实的道德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不仅是因为那些或直白或含蓄的爱情宣言、直抵人心的男女相思、思无邪的原始冲动,还有那透着自然和谐之美与快乐生活的画面感,几乎每一篇都如电影蒙太奇一般。
比如《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看到这些文字,脑海中就会出现这样的画面,春天的原野,一群糜鹿在悠闲地吃草,镜头拉近,给特写,一只小鹿抬头“呦呦”鸣叫,此起彼应,和谐悦耳。镜头切换至周王宴会厅,伶人鼓瑟吹笙,臣子敬献礼品,宾主互敬美酒,气氛欢快和谐。
2500多年后,住在浙江宁波市开明街的屠濂规听到女儿呱呱坠地的第一声啼哭,想起这首诗中蕴含的生命勃发、和谐美好的意象,激动地吟诵着“呦呦鹿鸣,食野之蒿”,给女儿取名“呦呦”,并对章一句“蒿草青青,报之春晖”。据《尔雅·释草》,“食野之苹”的苹,即藾蒿,今人称之为青蒿。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藾蒿,叶青色,茎似箸而轻脆,始生香,可生食。”不知是天意使然,还是父亲的期许起了作用,从此这个女孩儿便与青蒿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个女孩儿就是屠呦呦,因为发现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第一位中国人。青蒿就是菊科篙属植物黄花蒿,在中国多数省区海拔较低、湿润的河岸砂地、山谷林缘、路旁,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其花浓香、其叶淡苦,含丰富的艾蒿碱、苦味素,是大自然赠给人类的廉价抗疟药。
当然,儿时的屠呦呦还不认识青蒿,更不知青蒿素,也不知什么诺贝尔奖。但冥冥之中的安排,让她学了医药学,进入中国中医研究院。1969年1月,39岁的屠呦呦受命带领课题组研发抗疟疾药物。疟疾俗称“打摆子”,人患病后会高烧不退、浑身发抖,重者几天内就死亡。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奎宁,成为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到20世纪60年代,疟原虫产生了耐药性,疟疾在东南亚爆发,成为越战中比炸弹更可怕的敌人,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美国为此成立疟疾委员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新型抗疟药,筛选21.4万种化合物,都无果而终。中国军方从1964年开始研究抗疟药,到1968年,筛选万余种化合物和中草药,也未取得理想结果。
屠呦呦加入抗疟药研究之初,课题组只有她一个人。她大量阅读中医典籍、查阅群众献方、请教老中医专家,在经历无数次失败后,最终从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抗疟记载中受到启发,认识到从青蒿中提取药物可能需要避免高温,试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最终突破了科研瓶颈。
屠呦呦在诺贝尔获奖感言中用极富诗意的语言感谢青蒿:一岁一枯荣的青蒿,生,就生出希望;死,就死出价值。一茬又一茬的青蒿前赴后继,奉献了自己的身驱。正是因为它们的牺牲,才铺就了我通往诺贝尔的坦途。青蒿呦呦。情感呦呦。生命呦呦。我喜欢宁静,蒿叶一样的宁静;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样的淡泊;我向往正直,蒿茎一样的正直。终有一天,我将告别青蒿,告别亲人,如果那一天真的来到,我希望后人把自己的骨灰撒在一片青蒿之间,让我以另外一种方式,守望终生热爱的土地,守望青蒿的浓绿,守望蓬勃发展的中国中医事业。
作者单位: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责任编辑:职钊立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正式启动2021/6/21 16:04:20
- “闽”见湘滋味 湖南好粮油飘香福州2021/6/21 14:50:36
- 优质粮食工程答卷优异优粮增加超5000万吨2021/6/21 11:33:04
- 北京20万亩小麦开镰收割2021/6/21 11:32:21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启动2021/6/21 11:31:44
- 护航产业发展棕榈油期权在大商所上市2021/6/21 11:30:56
- 山东省长李干杰到潍坊调研小麦收割粮食收储及燃气安全管理等工作2021/6/21 9:45:54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