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期货”与种粮大户结缘 经营信心更足
2017/9/28 8:55:31粮油市场报网收藏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扶持种植大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必然趋势。记者在走访东北玉米主产区时了解到,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增长,农业面临的天灾和市场风险也逐渐集中。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潮流中,种粮大户纷纷依靠期货市场这棵“大树”,撑起“保险+期货”这把“保护伞”,用风险管理之笔,绘制农业现代化蓝图。土地流转加速,规模化种植成趋势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聚焦农村改革发展问题,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出现了“家庭农场”的概念,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2013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一方面有政策的支持和推动,另一方面近年不断上涨的务工收入,催生了出租耕地外出打工的需求,伴随着规模化种植效益的日益凸显,一些种粮大户和企业积极开展租地行动,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快速扩大,以家庭农场、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经营主体迅速发展。
今年笔者在玉米产区走访调研时,深深感受到了土地流转带来的革命性变化:田间穿梭忙碌的是一排排大型农机,农民脸上挂着轻松耕种的笑容,合作社负责人眼神中充满幸福和自信。
吉林省公主岭市兴佳家庭农场是一家迎着政策的东风成立的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冯俊曾于2008年在公主岭成立合作社,在国家的补贴支持下,购买了价值200多万的大型农机。“但当时吉林地区农民土地流转意识较弱,我买来的大型农机无用武之地,于是就到辽宁地区进行土地流转了。”2015年冯俊回到吉林,注册成立了家庭农场,目前流转土地18000亩,涉及农户900余家。
土地流转让小块归拢,大田连片,先进的农机得以施展拳脚。通过集约化管理,种田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冯俊介绍说:“按照传统人工插眼种法,一垧地最少要3个人干10多个小时。土地连片后,农机1小时就可以完成。以播种来说,原来农民人工种植1亩玉米地成本约330到350元,如果连片种植,每亩地成本只220到230块钱,一亩地能节省约100块钱。而且,农机播种出苗率也较人工播种高。我们赚的是科技和规模经营的钱。”目前兴佳家庭农场已经采购了大型农机100余台套,总价2000多万。
在我国的其他地区,虽受地理和人口等因素限制,土地连片耕作面积不及东北地区,但受统一管理、规模经营效益的吸引,种植大户土地流转积极,机械化作业初具规模。安徽省泗县丁湖镇农户韩大朋2014年成立了家庭农场,目前流转经营土地700亩。由于自有大型机械有限,每当耕种和收获季节,他都会和当地农机合作社合作,“用大型机械效率高,成本比人工作业低很多。”他告诉记者。
重庆市开县九龙山农机股份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有四个种粮大户作为股东,目前流转水稻田2800多亩、玉米地2500多亩,合作社负责选定作物品种及种子、化肥、农药,统一组织生产。作为股东之一的王端祥告诉记者,近年土地流转发展迅速,2005年时当地只有2个土地流转规模超过50亩的农户,目前这样的种粮大户已有2000多户。现在当地政府正在推行“坡改地”项目,改良后的土地种植玉米效果很好。“这个项目实施后,我们大型机械耕作的效率会更高。”他说。
据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1996年我国土地流转率仅2.6%,至2016年,我国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承包土地进行了流转,每年流转土地面积增长量为4000多万亩,涉及承包农户达百万计。随着土地流转市场逐步健全规范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加速增长,规模化种植、集约化作业、现代化管理将成为我国粮食生产领域主要的发展趋势。
玉米市场化推进,农民遭遇“成长的烦恼”
规模化种植,集约化布局,改变了过去一家一户土地分割、分散经营的传统模式,为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现代化、机械化发展创造了条件。但随着土地的不断集中,农业经营的风险也逐渐聚集至种粮大户身上。特别是玉米临储政策取消、调整为“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新机制后,种什么?卖给谁?卖什么价?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们有着说不完的心事。
韩大朋告诉记者,种植规模大,投入资金多,承担的风险也大。“这几年玉米价格下跌,种出来的粮食卖不掉,对我们合作社来说是灭顶之灾。”在韩大朋看来,农民种粮面临的主要风险有两种,一是自然风险,如干旱、内涝等自然灾害,目前已有农业基础性保险体系支撑,二是市场风险,“我种了30多年地,插秧、打药很多人都不如我,我对如何种植能提高单产十分有把握,但能卖多少价钱只能听天由命”他说,“现在我们全家都在种地,粮食卖不好将影响我全家的生活。”
种粮大户们对市场价格风险的担忧直接束缚了农业规模化发展的步伐。韩大朋说道:“这两年我们当地有很多种粮大户都因亏损退出了合作社,甚至有的新型经营主体赔了上百万,现在很多大家都在控制流转规模。”
冯俊也表示,在2015年刚回吉林时,只流转土地4500亩。“近几年玉米价格一直下跌,临储政策又取消了,我一直不敢扩大流转土地面积,就怕秋天粮食卖不掉。”
吃下“定心丸”,农民种地信心足
今年,在玉米市场价格走势还不甚明朗的情况下,冯俊将土地流转规模扩大到了18000亩,如此大胆地“逆势扩张”,他告诉记者,因为他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今年通过吉林云天化公司,冯俊参加了永安期货和人保财险合作的玉米“保险+期货”试点,保价1700元/吨。“我当时算了下,扣除成本,每亩地能赚30-50元,就果断对全部种植面积都投保了,而且粮食收上来后直接卖给吉林云天化,也不用担心粮食卖不出去,我现在只要全心全意种好地就行了,对未来更有信心了。”有了“靠山”的冯俊自信满满的说:“明年我还要继续扩大土地流转面积。”
王端祥也在今年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今年他参加了中信建投与人保财险合作的收入险试点,目标价格1680元/吨,目标亩产450斤。他对记者说,开县地区大风、虫灾等灾害天气频繁,如果赶上玉米结苞季节,可能整片庄稼颗粒无收。以前什么保险都没有,农民只能“靠天吃饭”。“今年我们这里玉米刚结第一个苞时又刮大风了,单产肯定要下降,不过我有保险了,现在心里非常踏实。”
相较之下,韩大朋算是“保险+期货”试点的“老人”了。“我去年是持着怀疑的态度参加了国元期货的‘保险+期货’项目,当时对这个不太了解,所以只投保了三分之二的玉米产量,最后获得赔付,补贴了我的卖粮收益。我今年毫不犹豫地对全部玉米产量都投保了。”他激动地告诉记者,“这是个好东西,现在收入有了保证,我们全家种地都更有激情了。下一步我要抱着这个“大树”,继续扩大土地流转规模,将周边的土地都连成片,让我的农场不断壮大。”
通过“保险+期货”试点,种粮大户们与期货市场结缘,上周他们不远千里来到大连,参加了由大商所举办的“第十届玉米产业大会”。“这是我第二次来参加玉米产业大会了,我觉得这是个了解产业发展的很好机会,通过听会,我对今后农场经营和拓展的方向也有了新的认识。”韩大朋说。
倾听种粮大户的故事,笔者感触颇深。在田地间,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专家,在农业集约化浪潮中,他们是打头阵的先锋,但面对“天算”,他们无力抗争。如今他们终于找到了一把“保护伞”,通过贸易商或“保险+期货”模式,间接的利用期货市场分散和转移风险,种粮大户们重拾种粮信心,更好的发挥比较优势,专注提高种植技术,放心进行土地流转,积极开展规模种植,进一步提升粮食产量。
“保险+期货”不断升级,星星之火正在燎原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们已经清醒的意识到,传统的“靠天吃饭”难以为继,参与“保险+期货”项目的热情高涨。同时,在连续两年中央一号文件“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的思想指导下,试点的规模不断扩大,模式不断创新,对农民的保障更全面。
据了解,今年开展的32个“保险+期货”试点涵盖了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安徽和重庆7个省区,不仅覆盖面更广,而且还涉及了多个国家级贫困县。
河北省创美农业公司地处河北省阳原县,流转土地3000亩,负责人高文明对记者说:“阳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河北省的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这里农民思想都比较落后,也是造成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2016年底,中投天琪期货有关负责人来到阳原县,将现代风险管理思想带到了这里,通过深入走访和多次座谈,让农民们对期货市场有了初步的认识。中投期货与创美农业联合在阳原成立了金融服务联合基地,开展期货知识的培训,在当地受到极大的欢迎,“县政府等各个机关每次都有领导参加,当地龙头企业领导、合作社、种植大户、养殖大户也都积极参与,”高文明说。今年,“保险+期货”试点在阳原县开展,参保的农户中有60%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他感慨地说:“‘保险+期货’项目,真正是为农民做了好事!”
不仅“保险+期货”的试点规模在不断扩大,其服务“三农”的具体模式也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升级,在最初试点模式的基础上衍生出形式多样、保障更全面的试点项目。
如考虑农业生产中作物总产量与价格之间往往有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单纯规避价格风险并不能完全保护农民的基本收益,为更好的保障农民收入,今年华信期货与中华财险联合在辽宁地区推出了玉米收入保险试点,目标收入1020元/亩,若收获期农户实际收入低于目标收入,则保险公司进行理赔。同时,试点还引入银行为农户提供信贷支持。由于农户购买收入保险,有了稳定的还款来源,银行可以对有融资需求的农户给予信贷支持,从而解决农户开展大规模种植的资金困境。
永安期货在今年的试点中创新性地将“保险+期货”与“订单农业”相结合,在保护农民售粮价格的同时,也解决了他们对“卖粮难”的担忧。农民在购买价格保险时,与龙头企业签订“订单合同”,确定玉米保护价格。若售粮期市场价格低于订单价格,企业以订单价格收购;若市场价格高于订单价格,则龙头企业随行就市以市场价格收购。新模式更全面地满足了农户种粮、售粮过程中的实际需求。
试点模式的创新仍在进行中。浙商期货总经理胡军表示,农民在种地卖粮过程中会遇到三类情况,一是粮食丰产,价格下跌;二是因天灾等原因粮食欠收,价格上涨,农民收入下降;三是粮食丰收,价格也上涨,农民收入增加。前两种情况下农民的收益会受到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已有的价格保险和收入保险得到保护。第三种情况下农民的收益会增加,现有的“保险+期货”项目都不会给予赔偿。浙商期货正在研究推出一个新模式,能让农民在发生第三种情况、收入增加的情况下,也能获得更多的利益。
可以看到,玉米市场化改革让农民觉醒,激发了对风险管理工具的迫切需求;期货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具备了为市场提供价格信号和分散风险的能力;一大批怀揣服务“三农”情怀的人们不辞辛苦、无怨无悔地在服务产业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天时、地利、人和具备,现代风险管理理念的星星之火正在我国农村蔓延。前方有大型机械耕耘,后方有期货市场庇护,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将不再是梦。
原标题:期货市场服务“三农”解决种粮大户“成长的烦恼”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责任编辑:武洋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正式启动2021/6/21 16:04:20
- “闽”见湘滋味 湖南好粮油飘香福州2021/6/21 14:50:36
- 优质粮食工程答卷优异优粮增加超5000万吨2021/6/21 11:33:04
- 北京20万亩小麦开镰收割2021/6/21 11:32:21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启动2021/6/21 11:31:44
- 护航产业发展棕榈油期权在大商所上市2021/6/21 11:30:56
- 山东省长李干杰到潍坊调研小麦收割粮食收储及燃气安全管理等工作2021/6/21 9:45:54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