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反馈| 投稿专区| 加入收藏| 注册会员|
热门搜索:小麦粮食视频

提示

您还未开通数字报,数字报会员可免费查看!

稻花香满“灯盏”

2017/6/15 10:49:36匿名收藏

2018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

52.00

铅山因为历史上的“纸、茶、铜”三宝产业,经济开发较早,外来食品种类多。但我还是喜欢吃铅山“土生土长”的“灯盏馃”。一年中的清明、立夏、冬至等节气,农村人都要做“灯盏馃”,小时候我最爱和母亲去信江河北岸赤岩村姑姑家,看他们村家家户户做“灯盏馃”的欢乐劲,品地道的“灯盏馃”美味。


“灯盏馃”,故名思义,因其形态相似古时“灯盏”的外形而得名。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煤油使用菜油点灯照明时,用于装盛菜油的中间低四周略高的圆形铸铁“灯盏”,下用竹或木片制作成脚架,在“灯盏”中注入清油加上“灯芯草”即可点亮照明。铅山先人从“灯盏”的外形上得到启发,发明了一种以大米为原料制作的形似“灯盏”,四周高中间低装满馅料蒸制的美味食品———“灯盏馃”,传世至今。


铅山“灯盏馃”的来历,还有一则有板有眼的美丽传说:乾隆二十七年正月初二,乾隆皇帝开始第三次南巡,大约是农历四月,来到了铅山县城的两河(信江与铅山桐木江)交汇地江口村,在一家“悦来米浆店”用餐。这是兄妹两人开的小店,哥哥叫江大松,矫健如松;妹妹叫江小竹,亭立如竹。化名“郑(朕)老板的乾隆皇帝到店后,兄妹俩因没有好饭菜招待,遂将米浆搞稠制成馃皮,放入蔬菜馃馅蒸熟后招待他们。江小竹姿容秀美,乾隆帝一见倾心。得知蔬菜馃无名时,乾隆说:“那就叫‘灯盏馃’吧!”从此铅山“灯盏馃”就流传开来了。“江口村”也易名为“凤来村”,成为“灯盏馃”的发源地。


做“灯盏馃”所需工具简单:一是能磨米浆的石磨,二是大锅大灶。这些在农村都不缺。做“灯盏馃”要用晚籼米,主要品种又称细谷米。制作流程是:首先将晚籼米淘洗干净,然后用清水浸泡三四小时。浸泡后的籼米要带水磨,控制好用水量。米浆磨成后就要“搞馃”了。将米浆放在“塘锅”里,放入适量的盐和清油一起熬制。


放入食盐、清油,大火熬制使水分蒸发,熬成团块状。接着将“米馃团”摘成小“剂子”,再捏成“灯盏”状。专职经营“灯盏馃”的摊贩,制作“灯盏馃皮”不但速度快,且外形漂亮标准。铅山市场上既有“灯盏馃”卖,也有灯盏馃皮出售,据说在某宝上也可以买到正宗的铅山“灯盏馃”皮了。


铅山“灯盏馃”的馃馅一般用黄豆芽或白萝卜为主,再加入香菇、水笋做成素馅。如果要吃晕菜,则放进猪肉、虾仁,或者墨鱼也可以。然后放入锅里加油炒熟,摊凉后调入薯粉。


在蒸茏里摆放好馃皮,一调羹一调羹把馃馅放在馃胚中,大火蒸15分钟即可。如果能用上铅山传统生产的“柳木蒸笼”蒸制,味道更纯正。


责任编辑:wuyang

相关新闻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

粮油市场报新媒体产品群

回复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