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漫山“大苞米” “闯”出春耕新“气”质
2018/3/30 9:24:03粮油市场报网收藏
吉林省玉米产量约占全国的八分之一,最多时约有70%的耕地种玉米、80%的粮食是玉米、农民人均纯收入57%来自玉米……3年前,这个玉米大省调减籽粒玉米之初,农民曾发出“谁能告诉我种啥”之问。
吉林的干部、农民用两年多的实践“闯”出结构调整新路,玉米种植“一柱擎天”正在改变。今年春耕,吉林农民调结构的勇气更足、底气更厚、士气更高。
倒逼出的“勇气”
玉米曾被吉林农民称为“铁杆庄稼”,因为此前的政策性托市收购,价格稳定上涨,销路不愁,不适合种玉米的地区也投入了玉米的“怀抱”,不少吉林农民患上“玉米依赖症”。2016年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价格下降,吉林农民当年因此人均减少收入约900多元。
玉米“躺着赚钱”时代终结,市场倒逼吉林必须调结构,但选择“迈哪只脚”是艰难的。“村里丘陵地多,过去种玉米易旱、产量低,政府引导我们调结构,开始真不知道种啥。”伊通县景台镇五台子村农民宋海娜说。
综合施策增勇气。“我们通过给农民每亩340元的调结构奖补,提供技术指导,帮着跑市场,农民的观念已经从种玉米依靠国家托底转变为主动闯市场。”伊通县农业局副局长宋文福说。
吉林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金融服务、宣传发动等方式,已累计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550多万亩,进一步调优了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
宋海娜在当地政府引导下发展适合丘陵地区种植的中草药项目,去年她牵头成立合作社,带动46名村民种植1300多亩板蓝根、柴胡等,效益是玉米的2倍多,“不用引导,我们今年也继续扩大中草药面积。”
闯出来的“底气”
农安县高家店镇农民张志宝盘算着今年扩大毛葱种植,“去年种了50亩毛葱,还留了一手,种了50亩玉米来‘托底’,但一看毛葱效益比玉米高出四五倍,今年都改成种毛葱”。农安县通过发展毛葱、大蒜和辣椒的“三辣”特色产业促进调结构,2017年“三辣”种植面积较上年增长40%多。
调结构调出了效益。乾安县地处吉林西部,气候干旱但适宜种植优质黄小米。乾安近两年调结构的重点放在做大加工企业和种植基地,发展以黄小米为主的特色杂粮杂豆。去年,乾安杂粮杂豆种植农户有2万多户,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其中,黄小米面积有20万亩,亩均效益是玉米的两倍,仅杂粮杂豆一项,乾安农民去年人均增收1500元。
吉林今年提出巩固提升种植业结构调整,确保全省籽粒玉米调减面积保持在550万亩以上,同时努力扩大调减规模,进一步提升调结构的质量和效益。
上台阶的“士气”
由减数量到强质量。吉林各地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已从注重做籽粒玉米面积的“减法”变为做强质量、增效益的“乘法”导向,以调结构为契机做强地域特色优质农产品,逐步形成规模、品牌效益。
流转经营1000亩土地的伊通县金辉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孙彦辉今年打算再搞一些“旱改水”,让水稻与玉米面积持平,“有灌溉条件的都改水田了,每亩地效益能比玉米高出五六百元。”
孙彦辉种的水稻效益好、不愁卖,得益于近年来吉林省持续打响“吉林大米”品牌,去年这个品牌带来的“溢价”就让吉林农民综合增收约10亿元。吉林省农委农业处处长邬晓东表示,吉林去年调减籽粒玉米面积200多万亩,其中新增水稻面积50万亩。
吉林为更高水平地落实调结构,结合地域实际,为东、中、西和城市郊区精准“开方”。东部有序推进退耕还林、退粮还特,积极发展人参、中药材、林蛙、食用菌和休闲旅游、生态养生产业;中部立足优势玉米、水稻产业带,构建玉米、水稻主粮型种植业结构;西部调减耗水、耗肥量大作物,因地制宜发展杂粮杂豆、油料及饲料作物。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职钊立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正式启动2021/6/21 16:04:20
- “闽”见湘滋味 湖南好粮油飘香福州2021/6/21 14:50:36
- 优质粮食工程答卷优异优粮增加超5000万吨2021/6/21 11:33:04
- 北京20万亩小麦开镰收割2021/6/21 11:32:21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启动2021/6/21 11:31:44
- 护航产业发展棕榈油期权在大商所上市2021/6/21 11:30:56
- 山东省长李干杰到潍坊调研小麦收割粮食收储及燃气安全管理等工作2021/6/21 9:45:54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