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反馈| 投稿专区| 加入收藏| 注册会员|
热门搜索:小麦粮食视频

提示

您还未开通数字报,数字报会员可免费查看!

《诗经》里的植物:亦荆亦楚

2017/9/19 9:51:56王张应收藏

2018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

52.00

少年时代曾经上山打柴。家住丘陵地区,上山打柴要跑一些路。山就是大别山了,至少也算是大别山的余脉。  

打柴的活很累人,却也很有趣。有趣的是,在打柴的山中,可以见到许多平时见不到的东西。楚,便是打柴的时候遇见的一位好朋友。不过,楚的名字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并不知道它叫楚。只知道它的另外一个名字,荆。因为它成年以后多长成长条形的藤蔓,乡人习惯叫它荆条。  

荆条本身就是好柴,它油性大旺火,还结实经烧。此外,荆条还是打柴人必不可少的工具。因为荆条长而有韧性,常被打柴人用作捆绑柴禾的绳索。  

在吾乡,凡上山打过柴的人,大概没有不认识荆条的。不过,认识荆条的人,不一定就能认识楚。或许,在一些人们的心目中,荆是荆,楚是楚吧。  

真正认识楚,还得感谢《诗经》。那时,少年已经走完了他人生中的那段懵懂时光,开始追求诗与远方。上山打柴已经成为过去,但他还是喜欢时时刻刻待在山上。后来的山,是另外一座山,应该叫做书山。在那座“山”上,带着初生牛犊的闯劲,他敲开了《诗经》的大门。  

行走在《诗经》长廊里,遇见“周南·汉广”时,听到有人吟诵:“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顿时,他双眼发亮,好像与另外一个自己意外相逢。天哪,那个在汉江边山上打柴的青年樵夫,他突然遇见了自己的意中人。你看,她就在汉江的那一边。他想对她说句知心的话儿,又担心江水阻隔,她会听不见。于是,他干脆扯开嗓子,面对汉江大声唱起了歌谣:“杂树丛生长得高,砍柴就要砍荆条。  

那个女子如嫁我,快将辕马喂个饱。浩浩汉江多宽广,不能泅渡空惆怅。滚滚汉江多漫长,不能摆渡空忧伤。”唉,遇见了自己心爱的人,却不能走到近前去说句悄悄话。瞧,那个青年樵夫多么心焦啊。  

听完青年樵夫的歌谣,才明白《诗经》中遇见的并不是另外一个自己,是一位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它的名字叫“荆条”。不,叫它“荆条”可能显得俗气。还是《诗经》叫得雅致,“言刈其楚”,“楚”,就是它的名字了。  

物有好名,立刻摇身一变,跟过去判若两物。在《诗经》里邂逅从前的“荆条”朋友时,很容易联想到“楚楚有致”,或者“楚楚可怜”之类的形容词,荆变成楚了,完全是另外一副温文尔雅的模样。  

走出《诗经》,又回到了从前打柴的山上。当然,这个回只是回忆。从前是回不去的。从前,山上的那位亦荆亦楚的朋友,多年未见,是否一切安好?还记得,你呈灌木状生长,到了秋天便会落叶。整个冬天,只光秃秃的一根茎干,有些弯曲。若是横卧地上,一不小心踩上去,你在脚下一滚动,吓人一跳,还以为踩到蛇呢。到了春天,草木复苏时你长出巴掌般大小的叶子,叶边有锯齿,多棱角,叶的背面还生有密密的绒毛呢。农历四月,你会开出或青或紫的花儿,清秀别致。秋天结果,果实球形,黑色,皮亮,味道微甜,是山中鸟雀的美食。因为得到了鸟雀的垂青,你才得以在山中繁荣,从遥远的《诗经》年代一直走到了今天。  

真要感谢3000年前那位青年樵夫。  

没有他那曲动听的歌谣,也许至今还不会知道,荆就是楚,楚便是荆。  

荆楚自古就有自己的地盘,在那块土地上,荆楚从不分家,总是亦荆亦楚。似乎当年那个青年樵夫和他隔江相望的女子,终于走到了一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责任编辑:万佩琪

相关新闻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

粮油市场报微信公众号

粮油市场报新媒体产品群

回复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