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大面积提产增效先行试点初见成效
2025/6/13 16:26:04粮油市场报收藏
本报讯(喻思南)正值全国夏收夏种关键农时,6月7日从中国水稻研究所获悉:该所牵头在安徽广德市开展的水稻大面积提产增效先行试点初见成效。示范区预计增产10%以上,每亩增效100元以上,带动当地水稻产量和效益双提升,为全国提供可鉴可用方案。
广德市位于安徽、浙江、江苏三省交界处,水稻种植的示范带动效应面广。2024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40.99万亩,总产量19.35万吨,平均单产472公斤。今年,中国水稻研究所会同全国农技中心等单位,根据当地水稻产业发展需求制定广德实施方案,引进了“嘉禾优175”“华浙优210”等丰产优质品种8个,集成精量条播育秧、带蘖壮秧机插、厚沃耕层构建、灌排设施配套、精准增效施肥和病虫草综合防控等技术,形成水稻大面积提产增效全生育期技术集成创新模式。6月7日,在广德举行的“水稻大面积提产增效全生育期技术集成与创新”现场示范观摩和研讨活动上,该模式受到专家好评。
据介绍,当前全国水稻单产提升进入瓶颈期,急需通过科技手段提升水稻种植效益。此前,中国水稻研究所组织专家到我国五大水稻主产区30多个县开展实地调研,梳理制约大面积提产增效关键性瓶颈问题,按照“一县一策”“一地一案”的思路,确定12个“整县制推进”先行县,针对性地开展关键技术和重难点问题攻关,为水稻大面积提产增效打下基础。
合成生物活化技术让水稻更“绿色”
本报讯(胡海啸)为实施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提高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针对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肥料施用模式比较粗放、利用率低等问题,通过“氮磷钾+硅”科学平衡施肥,提升农户种粮收益,日前,中国水稻研究所与山东青岛万田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杭州签署合成生物肥料开发合作协议。
硅是水稻等农作物生长中重要的营养元素,硅肥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抗逆性能,特别是抗倒伏作用突出。土壤中硅含量约28%,但性状稳定,作物难以直接吸收利用。如何提高硅的作物有效性,是当前的技术难题。
中国水稻研究所作为水稻科研的“国家队”,长期致力于硅肥的基础研究,保藏稻田土壤养分活化、水稻抗逆促生的功能微生物300余种。青岛万田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长期专注于硅肥的生产。中国水稻研究所科研团队与青岛万田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发挥双方各自优势,共同研究解决硅有效利用的技术难题,生产合成生物活化硅肥。相比传统的硅肥,合成生物活化技术使硅元素释放更精准、稳定,避免土壤板结风险的发生,更适用于水稻等喜硅作物,并减少传统化肥和农药的用量。
双方表示,将以此次合作为契机,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共同推进“氮磷钾+硅”科学平衡施肥在水稻领域的应用研究和成果推广,助力我国水稻产业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王博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正式启动2021/6/21 16:04:20
- “闽”见湘滋味 湖南好粮油飘香福州2021/6/21 14:50:36
- 优质粮食工程答卷优异优粮增加超5000万吨2021/6/21 11:33:04
- 北京20万亩小麦开镰收割2021/6/21 11:32:21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启动2021/6/21 11:31:44
- 护航产业发展棕榈油期权在大商所上市2021/6/21 11:30:56
- 山东省长李干杰到潍坊调研小麦收割粮食收储及燃气安全管理等工作2021/6/21 9:45:54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