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攻“北大仓”减肥增粮效益升
2019/6/26 9:09:01粮油市场报收藏
6月,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一片片稻田长势正喜。
往年此时,红卫农场农民王立军正忙着给家里的200亩地施肥,但今年他省掉了这个环节,原因是今年红卫农场推行了寒地稻田高效机械化施肥技术。
该项目课题组负责人、东北农业大学教授彭显龙介绍,这一技术已在建三江多个农场大面积推广,通过优化配方施肥、卫星定位系统辅助等手段,可减少人工、化肥成本。插秧时一次施肥即可,不用后续追肥,氮肥用量比往年减少10%以上。“一亩地施肥的雇工费用5元钱,200亩地就省下1000元。”王立军说。
作为连续多年产粮全国第一的“北大仓”,近年来黑龙江省持续向农业科技要产能,实施“藏粮于技”战略。
黑龙江省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发挥主力军作用,把科技元素源源不断注入黑土地。寒地水稻秸秆深埋还田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十余项,在多个省份应用;大载荷无人航空施药机有效载荷50~200千克,是现有无人航空施药机载荷量的20倍以上,减少农药使用量20%以上……减“肥”减药、增产增效的同时,“科技翅膀”还推动农业向“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发力。
“大豆的加工链条很长,精深加工可以使它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增值。”东北农业大学教授江连洲说。他和团队承担的大豆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等项目,两次捧回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提升了大豆加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江连洲带领团队攻克了生物技术制取大豆油脂与蛋白关键技术。应用该方法,一条生产线可同时产出食用油、大豆蛋白、大豆异黄酮、生物活性肽等多类产品,实现大豆高附加值利用。
截至目前,团队的相关技术已在全国29家企业推广应用,建立生产线45条,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达73亿元。
一系列高校院所科技创新涌现,推动黑龙江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东北农业大学先后与65个市(县)及200余家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建立校企研发中心30个,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00余项,许可转让科技成果超过100项。
红卫农场副场长隋喜友说,育秧棚在春季水稻移栽后大部分闲置,造成资源浪费。引入高校育秧棚免耕覆稻草种植马铃薯技术后,免去了起垄、培土等破坏土壤平整的操作,二次利用省工节本,每栋棚的马铃薯产值3000多元。目前,此技术正在农场1万多个育秧棚逐步推广。
责任编辑:宋立夏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正式启动2021/6/21 16:04:20
- “闽”见湘滋味 湖南好粮油飘香福州2021/6/21 14:50:36
- 优质粮食工程答卷优异优粮增加超5000万吨2021/6/21 11:33:04
- 北京20万亩小麦开镰收割2021/6/21 11:32:21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启动2021/6/21 11:31:44
- 护航产业发展棕榈油期权在大商所上市2021/6/21 11:30:56
- 山东省长李干杰到潍坊调研小麦收割粮食收储及燃气安全管理等工作2021/6/21 9:45:54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