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反馈| 投稿专区| 加入收藏| 注册会员|
热门搜索:小麦粮食视频

提示

您还未开通数字报,数字报会员可免费查看!

徐光启 第一个吃番薯的上海人

2023/7/7 10:07:39粮油市场报收藏

□朱晓平

徐光启(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上海人,万历进士,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1603年,入天主教,教名保禄。较早师从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毕生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勤奋著述,是介绍和吸收欧洲科学技术的积极推动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果不是参与编纂《浙江通志·粮食志》,我实在难以把番薯与流光溢彩的大上海联系起来。因为查阅资料,我在泛黄的史料中不断邂逅番薯,而且还知道了番薯竟与上海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上海人徐光启把番薯引种到江南来的,徐光启是第一个吃番薯的上海人。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刚刚被授予翰林院检讨的徐光启的父亲在北京去世。徐光启按照天主教的礼节为父亲举行丧礼后,扶柩南归回到上海,开始三年丁忧守制。

徐光启在家守孝的第二年,江南地区突发水灾,稻田成为汪洋,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四处逃荒。徐光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信息有时候也是生产力。得益于翰林院的人脉,他了解到闽省有一种块根“大如拳,皮色朱红,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的粮食作物番薯,且“一亩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加之“润泽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荠”,在福建广泛种植后,成为百姓主食之一,极大缓解了粮食短缺的困境。

番薯又名甘薯、红薯,上海人俗称“山芋”,有的地方还叫地瓜,最早种植于美洲中部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由西班牙人携至菲律宾等国栽种,约在明朝万历年间(1572~1620年)传入中国福建等南方省份。徐光启身为进士浸润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愿意天下百姓吃上饱饭;徐光启笃信天主教,崇尚博爱仁慈,看不得乡民忍饥挨饿;徐光启是科学家,受创新精神驱动,他想把番薯引种到纬度高一点的江南地区来试一试。于是就请朋友从福建带来番薯种子,又详细询问了种种细节,选择沙性土地,在江南地区播下了第一株番薯苗。

当时不少人认为,番薯属热带作物,离开福建、广东就难以成活,长江流域、江南平原地区最难“传种”,如同“泽居之鱼鳖、山居之麋鹿”,离开水、离开山就无法生存。徐光启不信这个邪,他认为作物能够引种的应当占十分之九,不能引种的仅占十分之一,番薯在江南应该可以种植。

江南俗语喜欢用“上岸会挑,落船会摇”来夸赞才能全面的人。徐光启的可敬正在于此,身为翰林,读书是学霸,躬耕起来照样像模像样。一次不成,两次三次;一年不成,两年三年。屡败屡种,历经曲折和艰辛,终于试种成功,成了上海“第一个吃红薯的人”。“谁不说俺家乡好”,无怪乎上海人至今喜欢吃街头的烤番薯。

番薯在上海试种成功后,徐光启意犹未尽。千百年来,粮食短缺,一直是中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的瓶颈,即使不受灾,粮食供求也长期“八个油瓶七个盖”。徐光启敏锐地意识到,要扭转被动局面,扩大番薯的种植范围,或许是一条出路。他认为番薯是杂粮中的“第一品”“农家不可一年不种”。为此,徐光启认真总结了自己试种的经验,整理出番薯“传种”“种候”“土宜”“耕治”“种栽”“壅节”“移插”“剪藤”“收采”“制造”“功用”“救荒”等一整套做法,称为“松江法”。还撰写《甘薯疏》一书,大力宣传推广番薯的种植,不但在国内广为流传,还漂洋过海传到日本、朝鲜等国。《甘薯疏》后来失传,仅有徐光启自序的《〈甘薯疏〉序》流传下来,但这一点不影响番薯在全中国的推广和种植。到今天,中国番薯种植面积已达1亿多亩,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0%,由此把徐光启比作明代的“袁隆平”,估计反对的人多不到哪里去。有古籍记载,荒年时,其他粮食都涨价,唯番薯价格稳定,因此“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

女作家谢冰莹在《故乡的烤红薯》一文中写到:“每到冬天,我便要回忆在故乡那种围炉烤红薯的快乐。”红薯成为乡愁,不仅仅在作家笔端。因为徐光启,江南地区的人们对番薯更加情有独钟,甚至形成了“番薯文化”。

三十多年前,我曾随领导到温州出差,返程途经台州,汽车翻上一个山坡停了下来,浓霜猛日头,正是山民晒秋天气。山坡下农舍炊烟袅袅,黄泥青瓦的房前屋后,是大片大片摊晒着比霜厚实的番薯干。我很不解,晒这么多番薯干,派啥用场?领导是老粮食,解释说:台州山区,现在粮食还没有完全过关,把收起来的番薯切丝晒干,储藏起来留到翌年与杂交米混合煮吃,可以度过青黄不接的难日子,乡风如此。

其实,在粮食短缺的年代,整个江南的景状都差不多。记得饥肠辘辘的岁月里,看到哥哥从邻县萧山沙地里挖一担番薯挑回来,我就会第一个跃过去,拣一个,用水一冲就连皮带肉啃咬起来,吃相不是一般的难看。每年秋末冬初两个来月时间中,削皮后切成寸半见方的煮熟的番薯汤,即为全家每天早餐的主食。餐数一多,我们兄弟几人都开始抱怨。母亲一个白眼柔声嗔怪:看来肚皮饿得还不够,这么好吃的番薯汤也要厌憎?我已经加了不少糖精呢!

当然,番薯更多时候是我们的欢喜冤家。冬天往大灶膛里丢进去一个两个,用稻草灰余温煨熟了吃,薯皮焦脆,薯肉软糯香甜,一家人会抢着吃。至于把番薯自制成薯片,春节时炒熟了当做零食,装在衣服袋子里,先忍耐着不动声色,等别人吃光了,再时不时拿出一片两片嚼嚼,自然羡煞了一众小伙伴。那年月,镇上供销社还用番薯吊制烧酒,在“双抢”季节供应给农村社员,以慰藉“酒鬼”们的酒瘾。

江南无处不番薯。番薯不怕干旱,不怕台风,根系发达,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为的是汲取更多的阳光、雨露和养分,使茎块能长得更加粗壮硕大。大概因了番薯的生物特性,今年初,浙江省提出要进一步发展“地瓜经济”。徐光启地下有知,当为新时代的“地瓜”点赞。


责任编辑:莉莉

相关新闻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

粮油市场报微信公众号

粮油市场报新媒体产品群

回复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