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千年前浙江人怎样藏粮于技
2023/8/3 16:39:47粮油市场报收藏
□朱晓平
河姆渡文化,指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宁波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距今约7021~5021年),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遗址中发现的“干栏式粮仓”、人工栽培稻反映了中国稻作文明的悠久历史。
现代粮食储藏是一门应用科学,水分、杂质、出糙要符合标准,防虫、除虫、通风也马虎不得,还有仓房更是粮食保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7000年前,浙江人是怎样藏粮于技的呢?
浙江虽说有万年水稻栽培的历史,但“上山遗址”中却没有发现稻谷的保管技术与仓房,倒是在余姚河姆渡遗址中,考古专家挖掘出了“干栏式粮仓”。这说明7000年前的浙江先人,已经开始储存粮食,掌握了一定的保粮技术,而且一储7000年。稻谷出土时色泽金黄、颖脉清晰、芒刺挺直,如果不是因为见风后迅速氧化变黑,与刚收获的稻谷还真有得一比。
1973年夏天,宁波余姚农民在姚江之滨建设排涝工程挖掘泥土时,在地下1米多深的地方,发现了许多陶瓦片、石器等。情况上报给有关部门后,浙江省文管会、浙江省博物馆随即于当年以及1977年,对河姆渡遗址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发掘,“河姆渡”的神秘面纱被逐渐揭开。
在河姆渡遗址所有的发现中,当以人工栽培稻谷的发现最为重要。遗址第三第四文化层在出土大量的植物遗存、动物遗骸,以及数以千计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的同时,考古人员在发掘区还发现了大片密密麻麻的木桩和纵横交错的木构件,其中还遗存有数量众多的稻谷。经专家鉴定,遗存的木构件系史前“干栏式建筑”“干栏式粮仓”,稻谷为人工栽培稻。
干栏式建筑相传由远古有巢氏发明。《韩非子·五蠹》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中国南方,地势低洼,雨大水多,先人从鸟巢得到启示,在树木之间建造房屋,被传为是有巢氏的发明。
干栏式建筑即指建于木桩上面高离地面的房屋,这种木结构建筑,属于原始巢居的继承和发展。它一般在高出地面的密集桩木上建起平面为长方形或椭圆形的屋架,覆以正脊长于正檐、呈梯形的“长脊短檐”屋顶,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其最大的优点就是通风防潮,避开各种凶恶的野兽虫蛇。“河姆渡文化”时期,干栏式建筑已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建筑样式。
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河姆渡的农业生产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粮食开始稍有结余,产业链已由稻谷加工发展到了储藏。河姆渡地处江南,水乡泽国,梅雨季漫长,先人们住进干栏式房屋后,干燥通风,涝灾水患、蛇虫走兽的侵袭明显减少,生活质量大为提高。
幸福之余,灵感触发,灵机一动,想到积存的稻谷堆在地上,一年半载下来,鼠啮虫咬,鸟兽啄食,往往十里五伤所剩无几,如果把稻谷存放到干栏式建筑的上层,封死门户,鸟雀飞不进,野兽爬不上,虫害少孳生,那就等于多了半年的口粮。一试,果然称心如意。一发不可收拾,“干栏式粮仓”作为储粮新技术,在河姆渡时期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储存的稻谷能保存到7000年以后,既说明当年“粮仓”较多,一个两个不可能这么侥幸遗留下来,也证明“干栏式粮仓”作为一种储粮技术,相当实用管用。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考察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时曾说:“河姆渡在中华文明成熟之前,起到了稻作文明的奠基作用。”
余姚河姆渡“干栏式粮仓”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储粮设施,不但在河姆渡时期的粮食保管中发挥过巨大作用,也对后世甚至当代浙江的粮食保管技术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粮食保管行业对粮仓技术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步,先后建设使用过房式仓、圆仓、立筒仓、浅圆仓、地下仓五大类19种仓型,其中房式仓中的民房仓,就能看到“干栏式粮仓”的影子。
1949年,全省国有粮食部门接管的粮仓大都由祠堂、庙宇和民房改建,地面潮湿,四壁通风,储粮条件很差。以余杭粮食干部职工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粮食人,面对简陋落后的仓储设施,为减少虫、霉、鼠、雀造成巨大的粮食损失损耗,登房顶、端雀窝,爬地垄、堵鼠洞,灭鼠保粮,虫口夺粮,于1954年创建出无虫、无霉、无鼠、无雀的“四无粮仓”,成为全国粮食保管行业学习的榜样。而其中的“爬地垄”,就有“干栏式粮仓”的技术传承。
民房仓有个很大的缺陷,就是潮湿,即使在石板上面堆上尺把厚的砻糠,粮食一年堆放下来,也难免发生霉烂。怎么办?保管员们想到了“干栏式”的办法,就是在仓房内石板上制作架空层,按房屋进深方向铺设龙骨,上面铺木板,粮食堆在木板上与石板隔离,可以不受返潮天潮湿地气的浸润,也减少虫害的蠹咬,下面的地垄又前后通风,所以保粮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现代版的“干栏式粮仓”,在江南民房仓粮库中曾被广泛推广应用。
木板下的地垄高宽均一尺多,每当粮食出库后,保管员就需仰爬进去,“剔剔缝,捉捉虫,补补洞”,剔除木板缝里的虫卵,掸掉地垄中的灰尘,为下一轮新粮入库做好准备,为保管好国家的粮食,“粒粒皆辛苦”。
今天,浙江的粮食保管技术早已今非昔比,数字储粮、低温准低温储粮、气调储粮技术全省推广,屋顶自呼吸式仓房、光伏粮库遍布全省,“未来粮仓”已开始崭露头角。
责任编辑:莉莉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正式启动2021/6/21 16:04:20
- “闽”见湘滋味 湖南好粮油飘香福州2021/6/21 14:50:36
- 优质粮食工程答卷优异优粮增加超5000万吨2021/6/21 11:33:04
- 北京20万亩小麦开镰收割2021/6/21 11:32:21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启动2021/6/21 11:31:44
- 护航产业发展棕榈油期权在大商所上市2021/6/21 11:30:56
- 山东省长李干杰到潍坊调研小麦收割粮食收储及燃气安全管理等工作2021/6/21 9:45:54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