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炳生:怎样才能够做到藏粮于地?
2018/8/15 9:35:58粮油市场报网收藏
2016年的一号文件,提出了“藏粮于地”的理念。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新理念,其对应的是“藏粮于库”。提出这个新理念的背景,是粮食过剩突出,库存爆满,尤其是玉米和水稻。藏粮于地的意义在于:粮食过剩的时候,需要减少生产;但是,生产能力不能减少。藏粮于地的理念,非常正确;藏粮于地的做法,需要研究。
要做到藏粮于地,关键是两点:第一,保住耕地面积;第二,提高耕地质量。
保住耕地面积是基础。在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只要搞建设,就必然要占地。根据国家部门数据,近10年间,由于城乡建设、灾毁等原因,我国耕地面积共减少了5143万亩。同期,通过土地整治等措施,新增加了4451万亩,即净减少了692万亩。未来,占补平衡的压力会更大。尽管我国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划定了基本农田,但是,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仍无可避免。保护政策执行得好,减少的会少些;执行得不好,减少的会更多。
提高耕地质量是关键。在提高耕地质量方面,有多种措施。其中讨论得最多的是: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工程、耕地质量保护、休耕轮作。
土地整治,其实也就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号文件中描述的高标准农田,具有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等方面的特征。其中最关键的、最基础的,是集中连片。集中连片,就是把细碎零散不平整的土地,整治成大片的平整的土地。在集中连片的整治过程中,也必然包含修建良好的田间道路、田间沟渠等。地块的大小,可能没有绝对的标准,旱田和水田也不同,关键是要能够适应大中型农机的使用。尤其是在平原地区,小型农机既不能满足深耕等作业技术要求,也不能满足投入产出效益要求。实行了“三权分置”之后,土地经营权流转和经营规模的扩大,趋势更明显,步伐在加快。调查中发现,即便农户承包土地规模相对较大的地方,如黑龙江,农户中把土地流转出去的比例也不断提高。而在广西,甘蔗的人工收获成本剧增,已经成为糖产发展的最大瓶颈,迫切需要实现机械化。这就迫切需要进行普遍的土地整治。据悉,广西已经获得国家项目支持,要全面整治改造500万亩的甘蔗种植土地。在土地整治方面,需要国家加大投入。各地具体情况不同,所需投入强度也不同。综合看,每亩需要投入2000-3000元。全部靠农民自己投入,显然是不现实的。农业农村部组建之后,有利于把原来不同部门的类似项目,整合起来,提高投入强度。中央财政要不断增加投入,地方财政实力较好的地方,也应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土地整治,是具有长效性和基础性的地力提升措施。
农田水利工程,既与土地整治相关联,也有一些特殊性。国家一向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几乎在每个一号文件中,都必然提及。这是由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农情所决定的:在很多地方,都严重缺水。一号文件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亿亩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很多,包括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大中型灌区建设、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村河塘清淤整治、山丘区“五小水利”及田间渠系配套、雨水集蓄利用等等。同样地,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也亟须加大国家财政投入的支持。
耕地质量保护,涉及很多方面,包括防治土壤污染、防止水土流失、防止土壤肥力下降等。不久前,随国务院参事室调研组到黑龙江省,调研了黑土地保护问题。根据当地科研机构长期的对比研究,可以得出结论,保护黑土地肥力的根本途径,是秸秆还田。同其他措施比较,秸秆还田技术上最成熟,经济投入成本最小。美国等发达国家长期保持土地肥力的主要措施,也是秸秆还田。实行秸秆还田,需要增加切割切细秸秆和深耕覆盖的作业环节,每亩需要增加成本80-100元。秸秆还田的效益,是长期的,完全靠农民自己的积极性,是不够的。因此,要想普遍推广秸秆还田的做法,需要国家给予补贴——至少在目前阶段。
休耕轮作,也有助于土地肥力的保护和提高。不过,对此,各个方面的认识很不一致;尤其是当与补贴政策联系到一起时,很多人的观点,往往缺乏目标的自洽性。例如,一方面主张保留水稻的高保护价政策,另一方面又建议提供补贴,让农民休耕稻田。在黑龙江调查中了解到,国家给每亩稻田提供500元的补贴,农民还不愿意休耕,因为,种植水稻,所获得的收入更多。产生问题的根源,在于目标定位不准确,手段也不科学。休耕的目标,应该是生态保护,而不是减少过剩生产。为此,需要休耕的,应是边缘性土地,是那些不怎么适合种植而被种植了的土地。这样的土地,也是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所针对的土地。在退耕还林(草)之外,再去搞休耕政策,让好地退出耕种,是一件很费解的事。国外没有哪个国家,为了解决生产过剩问题,国家拿钱补贴来让优质土地休耕。至于个别重金属污染地块,需要的也是退耕,而不是休耕。
与休耕相关的一个词,是“撂荒”。在讨论中,撂荒一词,往往是作为问题提出来的,用以描述农民积极性的降低和农业的衰落。大部分有关撂荒的说法,都有误。一是夸大事实,把个别现象说成普遍现象;二是解读错误,把撂荒视为问题,说撂荒会对粮食安全造成威胁。其实,撂荒,通常是发生在过剩突出造成价格低迷的时候,是农民自愿主动的休耕。撂荒,是有助于提升土壤肥力的。据黑龙江有关机构的研究,经过了35年的撂荒(完全的野草自然生长状态)之后,土壤黑土层的厚度增加了2厘米。实际上,暂时的撂荒就是休耕,永久的撂荒就是退耕。
轮作,是作物生产本身的需要,主要是解决某些作物重茬迎茬种植所带来的病虫害问题。轮作,对于提高土壤肥力,并无直接效果。轮作补贴,是在玉米出现过剩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目的是“探索形成轮作休耕与调节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余缺的互动关系”。这是试图利用国家补贴,来干预调整农业土地资源配置。目标有问题,做起来很麻烦,效果也不一定好。关键是国家的财力有限,如果把这些钱,用于其他方面,例如土地整治,会更有价值。
实行“藏粮于地”,减少“藏粮于库”,就是把价格补贴和库存补贴的钱减省下来,增加到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工程、耕地质量保护上去。这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长远大计,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休耕和轮作的事,应该交给市场机制,让农民自愿主动去做。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宋立夏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正式启动2021/6/21 16:04:20
- “闽”见湘滋味 湖南好粮油飘香福州2021/6/21 14:50:36
- 优质粮食工程答卷优异优粮增加超5000万吨2021/6/21 11:33:04
- 北京20万亩小麦开镰收割2021/6/21 11:32:21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启动2021/6/21 11:31:44
- 护航产业发展棕榈油期权在大商所上市2021/6/21 11:30:56
- 山东省长李干杰到潍坊调研小麦收割粮食收储及燃气安全管理等工作2021/6/21 9:45:54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