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反馈| 投稿专区| 加入收藏| 注册会员|
热门搜索:小麦粮食视频

提示

您还未开通数字报,数字报会员可免费查看!

老屋

2020/4/20 17:02:52粮油市场报网收藏

从蚌埠过了淮河,再往东行走约二十华里,便到了一个名叫“王咀”的村庄了。“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王咀地处淮河北岸,对面的淮河南岸是长淮卫古镇。东面距离王咀有六七华里、淮河与淝河交汇之处的是沫河口镇。


王咀,是我土生土长的胞衣之地。正是因为我的根在这里,我的窝在这里,我的魂在这里,所以,久在异地他乡、身为游子的我,每当在外面有些倦怠了,疲惫了,就会回到王咀,即便路途辗转,即便时间再短,也要来此休憩,将我的情绪打扫打扫,将我的思绪调整调整,将我的体能充实充实。待我把一切都准备得妥当,再与我的胞衣之地辞别,然后上路。


今春,我在一个傍晚,回到了王咀。在我快吃晚饭的时候,村子里的路灯,亮了。饭后,我到淮河大坝散步,看夜景。站在王咀的淮河大坝上,我看到了长长的泛着银青色的千里淮河,看到了来自蚌埠、长淮卫和沫河口方向的璀璨灯火。我头顶的上方,是满天的数不清的星斗;我背后的不远处,则是我家的老屋和院落……次日清晨,我在此起彼伏的鸡鸣中起床,在鸟儿的“啾啾”声、雀儿的“喳喳”声中洗漱。这种情形,身处闹市的人包括我是断然看不到也是感受不到的。待吃完早饭,我顺着村中的水泥路,溜达到不远处我家的老屋前。


老屋的院子已长满了草。屋体还算结实,屋内空荡无几,显得很安静。曾在老屋生活过的家人,爷爷和姐姐虽已离开人世,却并没有走远———他俩所住的那个地方,紧挨着东村头。我相信爷爷和姐姐会经常来看看老屋。我也知道,老屋一定经常想让我回来看看它。


我对老屋情有独钟,老屋也知道我的心事。我的心中有个打算,那就是,我若有时间休一个长假,先将老屋修葺一新,再将院落整理一番,种上花草,栽上树木,起名“学升书屋”或“王咀书院”,里面置上书柜、书桌和书椅,将我多年购买、收集的数部书籍存放于此,并不断更新,供村人阅读,提升知识。待我退休回归王咀,就在此处看书写作,接待老友,或品茗、或小酌,既能为发展村中文化尽我一份绵薄之力,又能解脱我长久在外漂泊的思乡之苦,放下我对王咀的乡愁。


从老屋出来,我走上了淮河大坝。白天站在大坝上看景,与晚上站在大坝上看景大不相同。我的面前,呈现的是一片丰饶的景象:蜿蜒的淮河,河里的船只,两岸的庄稼,坝下的树木,散放的牛羊……满眼是焕发着勃勃生机的春天。我做了几个深呼吸,新鲜的空气进入体内,使我的肉身明显轻松了很多,感受到一种久违的豁然开朗。


我这次回到王咀的时日不算短。几天里,我在王咀得到了阳光的沐浴,接受了春雨的洗礼,看到了美丽乡村医生学华老姨走村访户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免费量血压、测血糖,吃到了发小五喜、表弟王东和怀芝舅妈亲手所做的饭菜……王咀就是好啊!村子规划有序,村人保持良善,民风依旧淳朴。


我喝过了村子的水,亲昵了村子的土,养足了精气神,这种惬意,无与伦比。


时候不早了,我又要像往常一样,收拾好行装,离开王咀,继续奔“前程”去了。


我走在王咀的春天里,心情很愉悦。王咀让青青麦苗儿和黄黄油菜花为我送行。我听到了麦苗儿和油菜花儿的窃窃私语,它们仿佛在说我这么多年在外漂泊,一直没有忘记出去和来时的路。待我下次回来,它们一定也是饱满的,成熟的。我听后,虽暗自有些得意,但并不飘飘然,因为我心里明白,这些麦苗儿、油菜花儿和我一样,根在王咀、魂在王咀呢。


不管是人是物,不管你信不信,只要有根、有魂,且根不丢、魂不失,哪怕是千山万水,纵然是渐行渐远,他们永远都是鲜活的,他们始终都是存在的。我这么认为,不是片面,也并非固执,而是我对王咀———我亲亲的村庄的感情中,所得到的启示。


作者:刘学升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责任编辑:高强

相关新闻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

粮油市场报微信公众号

粮油市场报新媒体产品群

回复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