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三改”两不误
2018/7/12 10:53:24粮油市场报网收藏
在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里,曾发现麦子和稻粒。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在寿县建造周围上百里、灌溉上万倾的“天下第一塘”芍陂(今安丰塘),更是把淮河流域的农业生产推向新水平。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条件差,尤其水灾的威胁,制约了安徽农业的发展。为此“一五”期间,在集中力量抓好变“水害”为“水利”的治水运动的同时,对传统的农业生产布局和生产习惯进行了一次改革耕作制度、改种优良品种、改进耕作方法(简称“三改”)的改革。
1953年9月6日,时任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提出对安徽农业进行三项生产改革的建议。具体措施是:第一,在经常遭受涝旱灾害的地区,改变季节的收成比重。即扩大午季(夏收)作物面积,使夏收(包括秋初收成)大于秋收,错开涝灾多发的秋季,改变原来的夏三秋七的收成比重。第二,改种高产作物和耐水作物。即推广马铃薯、山芋种植和在沿淮低洼地区逐步改种水稻。第三,改变广种薄收的习惯。即围绕深犁、细耙、播种、施肥、除草、捕虫等环节,加强农田水利、改良土壤、积蓄肥料等农业技术研究的推广应用。
1954年入春以后,在全省正式通报推行“三改”情况,提出“今年要做到比去年夏收面积扩大百分之二十”的目标,并把沿江地区改种双季稻也纳入“三改”计划,由此“三改”在全省范围内由点到面展开。1955年春,沿淮推行“三改”经验。随后,抽调万名干部分赴农村指导“三改”。
“三改”推行成效明显。1955年,全省夏秋实产粮食共1152.9万吨,其中夏收作物面积比上年扩大644.45万亩,增产35万吨。沿淮推行旱地改种水稻48.2万亩,比种旱粮增产6万吨。沿江江南推广双季稻248万亩,比上年扩大6.5倍。山芋种植从1954年开始推广的33.6万亩,逐年扩大为225万亩、359.9万亩,到1957年为773.8万亩,
连年大面积种植,对抗灾保收,缓解饥荒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当年流行的“山芋面,山芋馍,离开山芋不能活”的民谚,就是最好的反映。淮北稻改,在试验场试种成功后,1954年在淮北地区正式推行旱地改种水稻,计划30万亩,实际24万亩。1955年面积增加到48.2万亩,1956年达到122万亩,均获得好的收成。1954年沿江地区把种植双季稻列入“三改”实施计划,当年种植33.1万亩,虽遭水灾,仍较一季中稻增收。
和许多改革一样,“三改”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特殊时代催生了忽视客观条件盲目冒进的倾向,比如忽视实际承受能力,盲目追求进度、数量等。由于人为的折腾,“三改”大起大落,历经挫折。
作者单位:安徽省六安市粮食局
责任编辑:职钊立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正式启动2021/6/21 16:04:20
- “闽”见湘滋味 湖南好粮油飘香福州2021/6/21 14:50:36
- 优质粮食工程答卷优异优粮增加超5000万吨2021/6/21 11:33:04
- 北京20万亩小麦开镰收割2021/6/21 11:32:21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启动2021/6/21 11:31:44
- 护航产业发展棕榈油期权在大商所上市2021/6/21 11:30:56
- 山东省长李干杰到潍坊调研小麦收割粮食收储及燃气安全管理等工作2021/6/21 9:45:54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