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茶道】上的【塞北明珠】
2023/4/20 16:22:28粮油市场报收藏
□王思达
一片神奇的树叶,连接起亚欧大陆,开启了商品与文明互鉴的茶叶贸易之路,这就是著名的“万里茶道”。
途经今天中、蒙、俄三国的“万里茶道”,是一条兴起于17世纪末期、以茶叶贸易为主的国际商道。当时,以晋商为代表的中国商人在福建、江西、湖南等地采购茶叶,通过水路、陆路运至长江之滨的汉口集中,转而北上,经山西、河北、内蒙古多次转运后,抵达中俄边境贸易集散地恰克图,又向西经西伯利亚最终到达俄罗斯圣彼得堡,而后转销欧洲各地。
如果说“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后,亚欧大陆兴起的又一条“世纪动脉”,那么作为这条商道上重要中转站的张家口,则堪称“万里茶道”上的“塞北明珠”。
“万里茶道”的兴起和繁荣
“‘万里茶道’,是指从1689年清朝和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开始,一条以茶叶贸易为主、连接亚欧大陆的国际商贸古道。它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途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及现蒙古国境内,在当时的中俄边境贸易口岸恰克图进行交易。然后继续西行,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自圣彼得堡又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是18、19世纪东西方茶叶贸易的主要通道之一。”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万里茶道专业委员会主任张维东介绍。
张维东说,在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全长1.4万公里的“万里茶道”一直是连接欧亚大陆重要的经济文化交流通道,其参与人口之多、行经区域之广、商品流通量价之大、对历史文化影响之深,可以与“丝绸之路”相媲美。
“万里茶道”为何如此重要?茶叶在当时的亚欧贸易中又居于什么样的地位?这,还要从中国茶叶的起源说起。
关于中国茶的起源,至今众说纷纭,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等。但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当时,一些政治家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奢侈之风。南北朝后期,饮茶之风已在文人雅士之间普及。
唐代开元以后,中国“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唐代茶圣陆羽著有《茶经》一书,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介绍茶的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和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中原王朝相比,位于蒙古草原和西伯利亚一带的游牧民族,长期生活在纬度较高的寒冷地带,饮食以肉为主,缺少蔬菜等维生素的摄入。在交流过程中,他们发现茶能解腻、提神、补充体内维生素,而且便于运输和长期保存。因此,自唐以来,游牧民族“均赖茶以活”,以至于“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就这样,茶开始向北传播,逐渐成为游牧民族的生活必需品。唐宋两代,中原统治者在边境城市开辟“茶马互市”,这种交易不仅对百姓的经济生活有重要影响,而且也从政治、军事等方面成为相互制约的主要手段。
明朝时期,“茶马互市”贸易持续繁荣。明隆庆五年(1571年),张家口、大同、宣府(宣化)等逐渐成为北方“茶马互市”重镇。
清朝时期,东口(张家口)、西口(山西雁北外长城最重要的关隘之一杀虎口)两口茶叶贸易更趋繁荣。张家口和归化城(呼和浩特旧城)不但成为北方茶叶集散中心,而且发展成为国际商路上对俄贸易的重要商埠。
随着清代中俄边贸关系渐趋活跃,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为双边贸易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万里茶道”就此正式开通。1727年,中俄又签订《恰克图条约》,确立了双方各在划定的边界建立商贸城市、进行交易的原则。1728年俄方建成了恰克图贸易市场,1730年,中国在恰克图对岸的边界内建立买卖城,开始了与俄商的固定交易。
“事实上,在‘万里茶道’开通初期的17世纪末、18世纪初,这条商路上运输的大宗货物并不是茶叶,而是棉布和丝绸。”张维东表示,“这是因为当时有饮茶需求的,主要是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和贝加尔湖一带的西伯利亚人,而生活在欧洲的俄罗斯主流社会此时尚未形成饮茶习惯。”直到18世纪末,随着茶叶成为俄罗斯主流社会广泛消费的饮料,中国输俄的茶叶数量才开始激增。资料显示,1798年到1830年的30多年时间里,中国每年通过“万里茶道”运往俄罗斯的茶叶从约1.3万担增长到约4万担,到1839年,更是达到5.4万担。
19世纪20至50年代,是中俄茶叶贸易的繁荣期,俄国人民对中国茶叶的喜好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此外,中俄两国在税收和贸易制度上的保护性政策,以及茶叶贸易的巨大利润,也促进了“万里茶道”上茶叶贸易的持续繁荣。
沟通中原和草原的重要中转站
一份1873年从山西汾阳运至张家口的茶叶契约,一份1902年用中俄两种文字书写的茶叶运输合同,一张民国时期张家口启元茶庄的茶叶价格表……漫步在张库大道历史博物馆,大量和茶叶贸易有关的藏品,诉说着张家口在“万里茶道”上举足轻重的位置。
“提到张家口,人们都知道这里曾经是军事要地,但也有人不了解,数百年前张家口的商业一度十分兴旺发达。张家口处于华北平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等地理单元的交会点,具有‘陆地商埠之天然形势’,从张家口大境门外延伸出去的张库大道,更是一条曾经载金驮银的国际商道。”张家口历史文化研究者刘振瑛说。
张库大道是指从张家口出发,通往蒙古草原腹地城市库伦(今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的一条贸易运销路线。正是通过张库大道,中国内地的茶叶、丝绸等源源不断地运销到蒙古草原甚至俄罗斯。
“据史料记载,张库大道作为贸易用途的时间,甚至可以追溯到汉代,比‘万里茶道’出现要早得多。而张库大道上出现茶叶贸易,大约不晚于宋元时代。”刘振瑛说。
1368年,明军攻入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在漠北建立北元。其间,蒙古人所需的中原物资,开始由商人在战争间歇期间,经张库大道辗转运至草原,进行以物易物的交流。
明宣德四年(1429年),万全都指挥张文在清水河西筑张家口堡,一些“跑草地”做买卖的商家随即开始在张家口堡营造店铺。明嘉靖八年(1529年),张家口堡扩建,张家口作为边塞城市的雏形基本形成。
明朝初期,政府限制内地货物流向草原,但实际上,仍有人私下里在此经营生意。明朝中期,退居漠北的残元势力再度向内地侵扰,导致了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之变”。其后,鞑靼、瓦剌两部臣服明朝,每年以朝贡形式向明王朝交纳贡品,明王朝也赐还一部分物品,开始了一种变相的贸易交换形式。后来,这种形式逐渐演变为“以布帛易马”的“贡市”。
“贡市”的开办,标志着张库大道开展民间贸易的正式起源。张家口,也因此成为沟通中原文明和草原文明的重要中转站。
张库大道真正走向兴盛,始于清代大境门的修建。
“大境门是万里长城中四大关口之一,位于张家口市区北端,在历史上曾有重要地位。”刘振瑛说,“清顺治元年,为方便通商,清政府在明代修筑的小境门旁新开了一处大城门,并取名为大境门。”大境门修建后,清政府对张库大道这条商业运输线表现出了极大的支持,张库大道的兴盛自此开始。
1689年,随着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万里茶道”正式开通。张库大道这个成熟的商贸线路,自然成为“万里茶道”上的重要一段。作为张库大道起点城市,张家口的茶叶贸易量也开始激增。史料记载,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张家口与俄商贸易的砖茶数量达7000普特(一普特约为16.38公斤),白毫6000普特。到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上述两类茶的年贸易总量达到75000普特。这一时期的张家口,已经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茶叶贸易地。
“‘万里茶道’在中国境内的路线从福建算起,途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等9个省份和数十个城市,其中不乏九江、武汉、洛阳等重要节点城市。但在这些城市中,张家口的地位却与众不同。”刘振瑛表示。
他认为,从地理位置上看,张家口是“万里茶道”北方地区最为重要的交通枢纽、贸易中转站,也是平原、山地运输向草原、荒漠运输的转换节点。处在中、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前沿地带的张家口,见证了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跨区域的中俄茶叶商贸体系、运行模式和商人群体生活方式,对沿线地区经贸发展的促进和多元文化的交融,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留下丰厚文化遗存
“万里茶道”虽然已成历史,但这条繁荣了两个多世纪的通商大道,却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2019年3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同意将“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涉及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8省(区),共推荐申报文化遗产点45处。2021年12月,安徽正式成为“万里茶道”联合申遗的第9个省份。
“在‘万里茶道’准备申报的文化遗产点中,河北段共有张家口堡、大境门、鸡鸣驿城、宣化古城、察哈尔都统署旧址等5处文化遗产点入选。”河北省文物局有关专家认为,“此次入选的5处文化遗产点,其真实性、完整性、关联度和独特性的特点十分突出,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首先是张家口堡和大境门。张家口堡‘因武而成,因商而兴’,是张家口这座城市的发源地。大境门则是‘万里茶道’集散路段上的重要交通路口,是张库大道的起点,还是北出长城,通往俄、蒙商道的重要地标。”张家口市文化学者王培生介绍。
作为一条辐射性、带动性极强的商路,“万里茶道”还和许多功能性很强的配套设施相关联,鸡鸣驿的兴盛就与“万里茶道”息息相关。
位于怀来县西部鸡鸣驿村的鸡鸣驿城,是我国现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驿城,被誉为“中国邮政博物馆”。其占地22000平方米,城墙四周均匀分布着4个角台。东西各开一城门,建有城楼,城外有烟墩。“三横两纵”的主要道路,将城区分成大小不等的12个区域,重要建筑多数沿头道街、西街和东街展开。
从鸡鸣驿的名字不难看出,这里曾经是一座以商贸、邮驿功能为主的集镇。不过,最早的鸡鸣驿,却是因军事需要而兴建的。
鸡鸣驿始建于元代。1219年,成吉思汗率兵西征,在通往西域的大道上开辟驿站。至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鸡鸣驿扩建为宣化府进京师的第一大站。
清代以后,随着“万里茶道”的兴盛,鸡鸣驿的功能和性质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行走在“万里茶道”上的商队,常常驻扎在此,打听行情、采办给养。休整过后,再北上前往张家口大境门通关。商业运输和国际信使往来频繁,驿吏、官员、商旅络绎不绝,让鸡鸣驿成为“万里茶道”上一处重要的补给休息之地。直至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汰驿站,开办邮政”,鸡鸣驿这座古驿站才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出鸡鸣驿前往张家口大境门途中、鸡鸣驿西北约40公里处,还有一座“万里茶道”上的重镇———宣化。宣化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有“京西第一府”之誉,又因葡萄种植历史悠久,被称为“千年葡萄城”。伴随着历史的变迁,这里遗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宣化古城的中轴线上,至今矗立着三座标志性的古楼:拱极楼(南门楼)、镇朔楼(鼓楼)、清远楼(钟楼)。其中,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的清远楼因构造独特、结构精巧,被誉为“小黄鹤楼”。
今天的张家口市区北部、大境门南约2公里处,是当年清政府对北部边疆和茶叶贸易进行管理而专门设置的机构———察哈尔都统署。“万里茶道”兴盛时期,任何商队、商人想要出关经商,必须持有察哈尔都统署颁发的信票。
察哈尔都统,设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由皇帝特简(选拔),是独当一面的封疆大臣。察哈尔都统署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统辖察哈尔八旗、四牧群,分管察哈尔八旗、四牧群旗民的民政、刑名、钱粮、捕盗之事,负责颁发茶叶等北销商品的营销执照信票(龙票),同时保护张库商旅安全。
因人口不多,故不设府、州、县。在清代仅设的乌鲁木齐、热河、察哈尔三个驻防都统中,察哈尔都统设置时间最早,唯一兼辖副都统,察哈尔都统署也是目前全国仅存的清代都统署。
责任编辑:莉莉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正式启动2021/6/21 16:04:20
- “闽”见湘滋味 湖南好粮油飘香福州2021/6/21 14:50:36
- 优质粮食工程答卷优异优粮增加超5000万吨2021/6/21 11:33:04
- 北京20万亩小麦开镰收割2021/6/21 11:32:21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启动2021/6/21 11:31:44
- 护航产业发展棕榈油期权在大商所上市2021/6/21 11:30:56
- 山东省长李干杰到潍坊调研小麦收割粮食收储及燃气安全管理等工作2021/6/21 9:45:54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