籼与粳
2019/3/14 10:27:08粮油市场报网收藏
我国2000年前的字典《说文解字》,已记载籼与粳的大不同。
把栽培稻分为粘与不粘两大类型,粘者为粳,不粘者为籼。
唐宋以后,一些地区既种植籼稻,也种植粳稻。比如唐代元结在《初祀》中写道:荐天解兮酒阳泉,献水芸兮饭霜籼。我不知道这句诗的意思,大概是说籼米很白。宋朝李纲也描述了江南的“粳稻向成初吐秀,芰荷虽败尚馀香”。人们对籼、粳稻的认识才进一步加深。但这种认识往往局限在籽粒特点、粘性大小、熟期早迟等方面。
至于籼粳俩兄弟是什么时候分的家,也不是很容易说得清楚,就像跟研究宇宙起源似的,有多种考证。有人说先有籼稻,再有粳稻。因为通过对古代碳化稻考古发现,年代越早的,籼的比例越高,年代越晚的,粳的比例增加。然而这个结果是根据碳化稻谷的长短来划分的。以现在的认识来看,粳稻也可以长粒,不足以用来判别。
又有人说,先有粳稻,后有籼稻。因为《扬子·方言》中说,江南呼粳为籼。又有《广韵》说:籼,粳稻之早熟者,米粒细长,少粘性。可是以我们现在的认识来看,古代说的粳稻其实是稻的总称,并不能用今天的“粳”去理解昨天的“粳”。而最近的研究认为,籼稻与粳稻是独立起源的。籼与粳,真的是一对难兄难弟,又是那么难分难解。
不过不管怎样,籼与粳的差异是长期演化形成的,是里里外外皆有不同。籼稻中的很多基因在粳稻中没有,粳稻中的很多基因在籼稻中也不存在。是籼还是粳,我们现在已经可以用DNA来秒鉴。
除了形态上和基因上的差异,我个人甚至还有一种执见,觉得籼与粳的内部还有很多我们看不见的机理,有待我们去发掘和证实。也正是因为如此的诸多不同,使得籼与粳的互补存在更多可能。籼粳杂交稻的潜力,有待进一步发掘。
水稻起源中国,可以说已经是国际公认。可是在国际上发表论文,籼与粳这两个水稻亚种,却一直冠以“indica(印度型)”和“japonica(日本型)”的名称。事有缘起,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前,中国的作物科学研究几乎还是一片空白。而在西方,随着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和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生物科学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1928年,日本农学家加藤茂范通过植物血清反应,发现了籼稻和粳稻的区别,并把它们分别命名为“indica(印度型)”和“japonica(日本型)”,一直沿用至今。也许是因为当时加藤局限地以为在印度种植的都是籼稻,而在日本种植的全是粳稻的原因,但无疑带有很深的殖民主义烙印,对籼、粳起源与分布的表述也是错误的。
我国现代稻作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丁颖先生,为此据理力争。从1930年代开始,通过对古文献记载、对水稻起源的不断研究,坚持认为稻的两个亚种应该命名为“hsien(籼亚种)”和“keng(粳亚种)”(解放以前的汉语拼音)。然而,丁颖先生要求更名的所有努力都没有成功。
科学家一直在努力。2018年4月,中国农科院黎志康博士率领的团队在《Nature》发表论文,通过对3000多份水稻进行基因组测序分析,提出恢复使用籼(Oryzasativa.xian)与粳(Oryzasativa.geng)亚种的正确命名,使我国源远流长的稻作文化得以正确认识和传承。
“籼”与“粳”两个中国汉字,也第一次出现在国际顶尖杂志上。
作者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责任编辑:职钊立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正式启动2021/6/21 16:04:20
- “闽”见湘滋味 湖南好粮油飘香福州2021/6/21 14:50:36
- 优质粮食工程答卷优异优粮增加超5000万吨2021/6/21 11:33:04
- 北京20万亩小麦开镰收割2021/6/21 11:32:21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启动2021/6/21 11:31:44
- 护航产业发展棕榈油期权在大商所上市2021/6/21 11:30:56
- 山东省长李干杰到潍坊调研小麦收割粮食收储及燃气安全管理等工作2021/6/21 9:45:54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