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反馈| 投稿专区| 加入收藏| 注册会员|
热门搜索:小麦粮食视频

提示

您还未开通数字报,数字报会员可免费查看!

狗尾草驯化而成的小米

2023/3/2 14:28:02粮油市场报收藏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粟”是一年生草本植物,俗称“小米”。“江山社稷”一词中,“社”指土地,“稷”泛指百谷,也可以狭义理解为小米。小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农作物之一,起源于中国黄河流域,在古代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主要粮食作物。

小米的祖先是狗尾草

约16000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先民在有意识地播种过程中,发现了青狗尾草的天然变异现象。人们选出穗大、苗壮、不落粒、分藤少的青狗尾草进行特殊培育,使它形成新的优良遗传性状。之后,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优中选优,人们将这些优良遗传性状稳定地传递下去,最终培育出了小米。

小米能迅速传播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它能适应各种生态条件,特别耐旱。它叶面蒸发量小,在生育期能经济地利用水分,比其他粮食作物需水量少得多。二是它对土壤要求不苛刻,沙土、黏土、碱土均能适应,即使是高山陡坡的瘠薄地仍能获得一定收成。三是它极耐储存,在低温干燥的环境中可以持续储存数十年之久,这在古代备荒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根据中国史前时期小米的出土地点分布情况判断,其驯化基地大方位在黄河中游地区,具体方位是陕西关中地区和河南中部、北部的中原地区。小米从这两个基地传播开去,走向远方。其中,陕西关中驯化基地除直接向邻近的晋南、豫西、汉中地区传播外,远程传播路线主要是向西北方的甘肃、青海、新疆,乃至从青海转而传入西藏,进而到达云南;河南中原驯化基地除直接向邻近的晋东南、豫西地区传播外,远程传播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通过冀北向东北方的内蒙古东部、辽宁、吉林、黑龙江传播;另一条是通过山东、苏北向东南沿海传播,直至抵达台湾。直到今天,台湾高山族土著的主要农作物依然是小米。

小米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黄灿灿的小米,像历史长河里点燃的火把,满足一个人的一日三餐,也影响一个民族的未来。随着小米的广泛种植,华夏先民逐渐有了剩余粮食、剩余资产,结束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形成了以种小米为主,以采集、渔猎为辅的定居生活方式,并开始饲喂家猪、家狗、家鸡等畜禽。随后出现社会分工、阶级分化、社会组织,最终形成了国家。至此,先民告别了史前时代,进入了农耕文明时代。

进入全新的时代后,人们手心摩挲小米的温度,漫溢出人间烟火的味道。《本草纲目》记载:“粟米养肾气,去脾胃中热,益气。”古人发现了小米的医药功效,常吃小米能降血压,防治消化不良,补血健脑安神。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酿造的。根据文献记载,距今大概5000~7000年前的仰韶、龙山时期的古人,就已经尝试着用发芽的小米酿酒,当时酿出的酒叫作“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诗·周颂·丰年》记载“为酒为醴,烝畀祖妣”就是指这种酒。

除了最基本的食物功能外,小米还有许多特殊用途。小米被用作官吏俸禄,《广雅·释诂》云:“粟,禄也。”小米作为赏赐之物,顾炎武在《日知录》中阐释说:“古时用钱未广,诗书皆无货泉之文,而问卜者亦用粟,汉初犹然。”梁启超认为小米曾为货币,在《中国古代币材考》一文中说:“古代以粟为币,全国所有之粟,以一部分供民食,以一部分资币材,当岁凶粟乏之时,而两者之用,皆不可须臾缺。”小米也是补官拜爵和减刑免罪之物。汉与匈奴作战,屯戍者众,边粟不足,于是募民能输及转粟于边者拜爵,爵得至大庶长。

小米不单是古人的主要粮食,还逐渐演化成一种文化符号。在漫长的农耕社会里,每一粒粟都被赋予了文化内涵。小米曾被用于占卜,郑玄笺:“但持粟行卜,求其胜负。”小米被写成了诗,《诗经》就有许多关于粟的诗句,如“黄鸟黄鸟,无集于穀,无啄我粟”。苏东坡在《前赤壁赋》里感慨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于是便有了大家熟知的“沧海一粟”这个成语。小米被用来造词,如粟状小粒之金叫“粟金”,粟状花纹叫“粟文”,细微差错叫“粟错”,数量极少叫“粟许”,小国林立叫“粟散”,皮肤受凉起的“鸡皮疙瘩”叫“粟肤”,等等。

小米走向世界

被勤劳智慧的华夏先民驯服的小米越走越远,其意义在世界古代史上不可或缺。小米走向世界主要有西、东两条路线。西传路线上,约公元前4500年,从长江流域经中亚传入印度。随后又分为两个传播渠道:一是沿地中海北岸,从希腊到南斯拉夫、意大利、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西班牙一线;二是沿多瑙河流域,从东南欧,穿过中欧,直到荷兰、比利时等低地国家地区。从此开创了欧洲原始农业的先河。东传路线上,约公元前2000年,小米经山东半岛或辽东半岛,传入朝鲜和日本。

在世界历史上,小米在农业生产、日常烹饪、医药服用等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与经济发展和文化价值息息相关。小米在罗马帝国中作为重要作物贯穿于农业社会的始终,在欧洲中世纪时期是穷人赖以生存最重要的食物。到了19世纪,西欧的小米才逐渐被小麦、马铃薯、玉米、黑麦和水稻(尤其是前三者)所取代。即使受到其他作物的排挤,如印度河下游、恒河下游的河谷和三角洲大量集中栽培稻,但仍有大片土地尤其是贫瘠的土地上种植小米。

小米塑造了语言文化。小米在梵语、印地语、孟加拉语、古吉拉特语中分别称Cinaka、Chena、Cheena、Chino,都是“秦”或“荆(楚)”的谐音,波斯语则称其Shu-shu,音同“粟”,这不仅能够反映外国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具有一定联系,也可以佐证小米由我国传播出去的历史事实。英语称小米为millet,它来自中古法语,中古法语又来自拉丁语milium,所以小米的拉丁学名叫Miilacium,源自印欧语mele,是“压碎”“磨碎”的意思,由于磨成的粉很细小,无法计数,于是有了million(百万)一词。

枝叶葳蕤,籽粒累累。从狗尾草华丽转身而成的小米,诉说着中国人勤劳朴实的来路,是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人类的珍贵礼物。(王雪)

责任编辑:王莉

相关新闻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

粮油市场报微信公众号

粮油市场报新媒体产品群

回复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