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中兴的经济密码
2023/11/2 10:40:45裴会永收藏
□裴会永
光武帝刘秀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有为之君,在位期间制定了一系列顺应时代、符合民意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使社会重新安定,经济逐渐恢复,国力日益强大,史称“光武中兴”。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承继良好开局,在位期间天下安平,百姓殷富,史称“明章之治”。汉和帝刘肇,勤于政事,劳谦有终,讨灭匈奴,复收西域,史称“永元之隆”。东汉前四帝统治期间,轻徭薄赋,劝民农桑,兴修水利,崇尚节俭,经济建设卓有成效,书写了治世踵继的高光一页。
公元22年,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南阳人刘秀,起兵举义,反抗新莽政权。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三十岁的刘秀在河北称帝,仍使用“汉”的国号,建都洛阳,史称东汉。经过10余年的拼杀,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讨平最后一个割据者———称帝于巴蜀的公孙述,重新统一中国。刘秀在位期间,顺应时代要求,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治改革和社会经济政策,政权逐渐巩固,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史称“光武中兴”。
精兵简政 解放奴婢
历经新末及割据混战,百姓流亡、死难,国家户口减少,形成吏多民少的状况。光武帝于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说,设置官吏,是为百姓服务。现在百姓遭难,户口减少,而县府地方官吏设置繁多。于是裁撤合并四百余县,官吏的职位也减少了,十个职务仅保留一个。这是光武帝对行政机构和官吏队伍的一次大整顿,对东汉政权实现精简、高效运转具有重要意义。之后,继续减政、裁兵、减吏。与此同时,实行精兵政策,减少常备兵的数量,裁并了地方主要是郡一级设置的军事机构和军事官员。精兵简政不仅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而且保证了更多稳定的劳动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一线,促进了东汉初期农业的恢复发展。
土地兼并和奴婢问题是新末农民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刘秀称帝后,提出“天地之性人为贵”,九次颁布关于释放和禁止虐杀奴婢的诏令。通过种种措施,一大批奴婢重返自由,既增加了国家直接控制的劳动人口,还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光武帝下令“度田”,清丈土地、核实户口,以解决战乱时豪强地主隐占田地和农业人口问题。虽然“郡国大姓及兵长群盗处处并起”反对,光武帝仍以武力强制进行,软硬兼施,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
新莽时期严刑峻法。光武帝称帝后,约法省禁,“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宣布废除疴繁的制度条令,多次颁发大赦及减刑的诏令。明帝发布过六次减刑的诏令,特别是增加减罪戍边的政策,即使是死罪囚徒,也可以减死一等,戍边赎罪。章帝也六次下达诏令,减轻刑罚,以戍边抵罪。这些政策对于缓和阶级矛盾,巩固边防和开发边境地区都有积极意义。
减免赋税 安置流民
农业是封建经济的命脉。光武帝察民生之苦,知稼穑艰难。起事之初,为了削平割据势力,赢得统一战争的胜利,不得不征收较多的粮食、钱物。但一俟条件允许,他就竭尽所能地调整经济政策,减免赋税,救灾恤贫。
平定中原之后,部分军士已经没有作战任务,边境的军队大部分采取守势。光武帝不失时机,让军士屯垦。由于国家财政好转,遂恢复田租为三十税一。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光武帝下诏:先前因战事不息,用度不足,故行什一之税。军士屯田以来,粮食储备逐渐增多。从现在起,各郡、各封国按照三十税一征收田租,恢复文景时期的薄税水平。其后,不断推行一些免役、免赋或减轻服役以及救灾恤贫等措施。
明帝、章帝、和帝承袭和发扬了轻徭薄赋的政策。章帝为了奖励增殖人口,于元和二年(公元85年)正月下诏,所有怀孕的妇女,由官府赐予养胎谷米,每人三斛,免除其丈夫一年的人口税。和帝曾四次减免田租、刍稿,其中有两次减免全国田租之半。
光武帝的后继者也试图解决土地兼并引发的流民问题。多次采取赐爵授田、徙民屯田、假民公田、赋民公田、供给种子农具等办法,使部分无地少地的农民得到一些土地,缓解土地占有不均的矛盾,促进农民与土地的结合,缓减流民动乱,稳定社会秩序。
明帝至和帝时期,曾20多次颁行假民公田的诏令。明帝首先制定了假民公田的政策,把政府土地借给失地贫民耕种,最初几年免征赋税,还由政府提供农具和种子。
章帝对粮食安全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元和元年(公元84年)二月下诏说,“王者八政,以食为本”,自古以来,帝王都很重视粮食生产,节用储备,以备荒年,即使粮食歉收,百姓也不会面露饥色。自从发生牛疫,粮食连年歉收。诏令郡、国,招募贫苦无地的人,如果愿意迁至土地肥沃的地方,为他们提供便利。到了迁徙地,赐予百姓公田,贷给种子,借与农具,五年之内,免收租税,三年之内,免收人口税。愿意返回家乡者,听任其便。
明帝、章帝多次出行察看粮食生产,强调不扰民、不折腾,要求官员务必顺应节气,不要妨碍干扰农事。明帝曾两次行籍田礼,以示重农。甚至暖寒雨旱、宿麦秋禾都在关注之列。
明帝时,“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和帝时,讨灭匈奴,复收西域,声威远播,国势日隆。“自中兴之后,逮于永元,虽颇有弛张,而具存不扰,是以齐民岁增,辟土世广”。光武帝末年,全国在籍人口2100多万,章帝末年人口达4300多万,到和帝末年,人口达5300多万,垦田730多万顷。这60多年,是东汉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
任用循吏 兴修水利
光武帝不仅是创业的英主,更是治国的明君。诚如明代帝师于慎行所言,“光武,创业之主也,然其勤政任贤,谨守法度,有守成之矩”。全国统一后,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光武帝“退功臣,进文吏”,有意识地选用了一批爱护百姓、善抓农事的循吏。随着国家财力增长,其后继者大规模兴修农田水利,卓有成效。
发展农业是封建王朝的主要经济职能。东汉前中期农业发展、经济繁荣,很大程度上得力于郡县循吏的劝农之功。早在西汉元帝时,召信臣为南阳太守,主持兴建的农田水利工程多至数十处,“以广灌溉,岁岁增加,多至三万顷。民得其利,蓄积有余”。光武时期,杜诗为南阳太守,复修召信臣故业,“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受到当地百姓的称颂,故南阳为之语曰:“前后召父,后有杜母”。张堪任渔阳太守,“乃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与南阳相邻的汝南郡,也因郡守重视而成为农田水利发达地区。邓晨任太守时,“兴鸿郤陂数千顷田,汝土以殷,鱼稻之饶,流衍它郡”。明帝永平年间鲍昱任太守时,“郡多陂池,岁岁决坏,年费常三千余万。”他上奏朝廷,拨款整治陂塘,“作方梁石洫”,即用石砌筑渠道,再筑以水门,建设永久性水利工程,“水常饶足,溉田倍多,人以殷富”。和帝永元年间,何敞任太守时,“修理鮦阳旧渠,百姓赖其利,垦田增三万余顷”。
章帝时也有几个循吏,事功突出。秦彭任山阳太守时,开垦了几千顷稻田,每到农事季节,亲自测量土地的亩数,划分出土地的肥沃和贫瘠,列为三等,分别记在公文簿上,收藏于乡里和县府。秦彭还上书朝廷,建议能够在全国推行这一制度。诏书将他所列的条文,分发给三府,并且向州郡下达。王景任庐江太守时,当地“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县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马棱任广陵太守,“时谷贵民饥,奏罢盐官以利百姓,兴复陂湖,溉田二万余顷,吏民刻石颂之”。
边郡地区农田水利事业也有相当发展。光武时期马援任陇西太守,在金城破羌以西“缮城郭,起坞侯,开导水田,劝以耕牧,郡中乐业”。任延任武威太守,“河西旧少雨泽,乃为置水官吏,修理沟渠,皆蒙其利”。
明帝尤其重视水利事业,在其当政时期,治理了滹河、石臼河,对黄河的大规模整治,更开创了我国治黄历史的里程碑。自公元11年黄河第二次大改道后,黄河泛流数十年,史称“兖、豫百姓怨叹”。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明帝令著名水利专家王景率兵卒数十万人治水。王景详细调查,科学规划,制定出一套完备可行的治河方案,系统修建了荥阳至千乘入海口长达千余里的黄河两岸大堤,并将汴渠和黄河分离,取得较好的实施效果。王景治河之后,黄河相对安澜近八百年。王景治河的历史贡献,长期以来得到很高的评价,有“王景治河、千载无恙”之说。
东汉时期,耕作技术、耕作工具也有长足的改进。发明了操作灵活、便于在小块农田耕作的短辕一牛挽犁,还有除草的曲柄锄,用于收割的铁质钩镰。粮食加工方面,出现了水力推动的碾米工具水碓。杜诗任南阳太守期间,发明了水力鼓风炉(水排),“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这是世界冶铁史上的巨大进步。冶铸技术水平和效率的提高,大大增加了铁器的产量,促进了铁器的普遍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东汉画像石和出土的文物证明,牛耕技术已经由中原向江南及边郡传播。其背后离不开循吏的大力推广。任延任九真太守,王景任庐江太守,政绩之一就是教民牛耕。
躬行节俭 移风易俗
光武帝“九岁而孤”,青少年时期“性勤于稼穑”,称帝后,不忘百姓疾苦,始终保持勤劳节俭的作风,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勤约之风,行于上下”,形成了较好的社会风尚。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光武帝重申禁令,不许地方向朝廷进贡珍馐美味,批评这一做法不但耗费大量人力,而且给交通带来很大负担。
西汉时皇帝十分注重陵寝的修建,贵族官僚地主也厚葬成风,加上儒家学者“慎终追远”孝悌之义的宣教,一般百姓迫于社会压力,也只得跟风迎合,不少贫苦百姓深受其害。光武帝提倡薄葬,并且身体力行,希冀扭转这一风气。
建武七年(公元31年)下诏说,世以厚葬为德,薄葬为鄙,至于富者奢侈,贫者伤财。布告天下,令百姓懂得忠臣、孝子、慈兄、悌弟薄葬送终之义。
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光武帝“初作寿陵”,明确表示要效仿汉文帝实行薄葬,还对陵寝规模加以限制,“令所制地不过二三顷,无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七年后,光武帝寿终正寝,遗诏“朕无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务从约省”,将节俭的作风贯彻始终。明帝也注意纠正陋习,以身作则,提倡节俭,在预作寿陵时,令“无得起坟,敢有所兴作者,以擅议宗庙法从事”。
总的来看,东汉前四帝在位期间,勤政爱民,重农节俭,谦和纳谏,宽容雅量,书写了治世踵继的高光一页。
光武帝布衣创业,雄才大略,文武兼备,治国有道,驭臣有术,堪称史家眼中完美的帝王。尤其是在对待功臣的问题上,采取与乃祖刘邦截然不同的策略,以“高秩厚礼”释其权柄,让他们优游岁月,终其天年,显示了以“柔道”治理天下的政治智慧。后世给予光武帝极高的评价。宋太祖赵匡胤立碑赞颂:“复能日慎一日,安不忘危。保全功臣而奉朝请,进用文吏而责时务。易凶岁为丰年,变乱代为治世。光武之道,谅无愧焉”。明太祖朱元璋评价:“惟汉光武皇帝延揽英雄,励精图治,载兴炎运,四海咸安。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子称赞:“三代以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独焉”。
责任编辑:莉莉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正式启动2021/6/21 16:04:20
- “闽”见湘滋味 湖南好粮油飘香福州2021/6/21 14:50:36
- 优质粮食工程答卷优异优粮增加超5000万吨2021/6/21 11:33:04
- 北京20万亩小麦开镰收割2021/6/21 11:32:21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启动2021/6/21 11:31:44
- 护航产业发展棕榈油期权在大商所上市2021/6/21 11:30:56
- 山东省长李干杰到潍坊调研小麦收割粮食收储及燃气安全管理等工作2021/6/21 9:45:54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