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反馈| 投稿专区| 加入收藏| 注册会员|
热门搜索:小麦粮食视频

提示

您还未开通数字报,数字报会员可免费查看!

祖父的篾匠活

2019/7/29 10:22:19粮油市场报收藏

  老祖屋后,有一大片竹林,一年四季,碧绿盈目。

  春天到来了,竹林里破土而出的竹笋,像层层地包着一个个大地的秘密。竹笋味美,有亲戚客人来,祖父和我就到竹林里,掰几根竹笋,剥去竹笋上的叶子,送进厨房,祖母就把它做成菜肴了。

  每到农忙之前,祖父砍了竹子在那里做枷,将那青色的竹竿放进火苗里去烧,竹子被烧得噼噼啪啪地响。从火中抽出来,那竹节处已烧黑了一块,还咝咝地冒着汽水似的青烟。祖父脚踩在那烧黑的竹节处,用手一扭,一担枷就做成了,先用绳子系着,待竹子一冷,就定了型。

  我家的竹子多是桂竹,粗的能做锄头把,细的则如笛管,是做竹器的上品。

  在我年少时,处处都有竹器的影子,众多的家俱和家什,都出自竹林。如簸箕、筛子、箩筐、蒸笼、筲箕、撮箕、鱼篓、竹篮、竹扒、斗笠、竹床、躺椅、竹席、菜罩、摇篮、椅子乃至小饭桌等等,不一而足。它们像阳光和空气一样渗进我的生活里,如影随形。

  劈竹为条、化竹为器有一段默默的修行:选竹、破竹、劈篾、撕篾、刮篾、编篾、锁口、上筤等等,细致分起来有十几道工序。而篾活儿的精细全在手上,亦即所谓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十项基本功是也。

  祖父有严重哮喘病,下地干农活儿不堪重负,但他心灵手巧,篾活儿做得好,是做竹器的能手。祖父剖出来的篾片,粗细均匀,青白分明,有真功夫。一条长凳,一把篾刀,太阳刚照在墙根下,他就开始了一天的编织工作。

  祖父对剖一筒青竹,篾刀顺势而下,一阵空落落的“噼啪”声,应刀而开,大有“势如破竹”的酣畅淋漓;再对剖成竹片时,一声悠长的声响后,场子里全是竹子的清香味儿。继续剖开竹皮竹心,分成青竹片和黄竹片。然后再根据需要,青竹片剖成青篾片或青篾丝,那篾黄竹片还分几层,紧靠青的是头黄篾,依次是二黄篾、三黄篾。劈篾的时候,祖父一手持篾,一手持刀,这还不够,连牙齿也用上了,咬住篾片,慢慢地拉开来……那篾青仿佛透亮的绿玉制成的,像辫子一样被他捏在手中抖去抖来。

  竹篾中最好的篾,自然是青篾了。青篾柔而韧,最适合编织各类细密精致的极具美感的竹器。而黄篾的柔韧远不及青篾,所以它只能作为青篾的辅料,做成筲箕、斗笠、篮子等。

  祖父编织的竹器皆精致细密,赏心悦目又轻巧耐用,摩挲上去手感光滑圆润。有一次他花几天,织成了一个筛子,我对着太阳一看,那一个个筛眼如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我在暗暗赞赏祖父手艺高明的时候,也被那太阳筛筛了一身的阳光……祖父编织的竹器很有市场,也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他每隔半月总要编织几个青蔑和黄蔑篓子、筲箕到官垱街去卖。竹篓有大有小,大的是长条形,小的是圆形的,或者花篮形状的,都好看,也是寻常人家最普遍的器物。

  篮子上有一个提手,在篮子正中部分,称呼它提篮也有道理。蚂蚁爬筲箕———路数多,是赞扬人活动能力强有能耐的好话。筲箕的篾片与篾片之间的缝隙,恐怕难得数清。

  筲箕就是要这些若即若离的缝隙,通风、透光、沥水、渗沙,留在筲箕里的就是干净东西了。筲箕最主要用途是洗菜。有几次是我陪祖父去上街卖的,记得青蔑篓子每个可以卖到二三元钱,筲箕也能卖到五角到一元不等。这时他就会到食品所买一二斤猪肉回来给我们打“牙祭”,改善伙食。

  说人生无常,植物乃至自然界何尝不是如此。1969年和1970年,天干大旱,江汉油田钻井队在竹林附近搭架钻井,忙活了好长时间。此时,不知什么原因,郭家岗后湾的竹子突然都枯萎了,满园竹林绿色皆失。我家和周边一公里地的竹林,从此逐步消失在我的视野里。后来有人说是石油给烧死了,可油田钻井队并没有从地下采油啊;有人说是大旱,可过去类似的大旱也有过呀。怎么解释也不能自圆其说,至今仍是个谜。

  不久祖父去世了,篾匠这门古老的手艺,也日渐式微了。

  □郭扬华











责任编辑:周栋梁

相关新闻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

粮油市场报微信公众号

粮油市场报新媒体产品群

回复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