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摸爬蚱
2019/7/4 10:14:46粮油市场报收藏
●晚风习习,灯火点点,人影浮动,欢笑声、嬉闹声不绝于耳,编织了一幅美妙的夏日捉蝉图。
●“火轮渐近暑徘徊,一夜生阴夏九来。知了不知耕种苦,坐闲枝上唱开怀。”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中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这里单说说“二候蝉始鸣”,即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
“知了”是蝉的小名,蝉是“知了”的学名。它们的幼虫,在我们老家叫“爬蚱”或“爬叉”“爬叉猴”,有的地方叫“知了龟”,城里同事、熟人统称“金蝉”。查资料发现,“爬蚱”只是河南人对蝉的幼虫的称呼,在河南及山东、河北等地被当做美味食用,其主产地就在河南及山东地区。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加入到吃“爬蚱”的大军中,每年夏天的“爬蚱”产量降低,价格攀高,濮阳卫河市场的销售价格达到0.8元/个。
犹记小时候下河堤摸“爬蚱”时的情形:夜幕降临,我们碗筷一推,便呼朋唤友,一手拿手电筒,一手拎瓷缸泥罐,结伴去黄河大堤下的柳树林中摸“爬蚱”。晚风习习,灯火点点,人影浮动,欢笑声、嬉闹声不绝于耳,编织了一幅美妙的夏日捉蝉图。
当年家穷,缺吃少穿,我们摸了“爬蚱”弄回家以后,大都要先放在箩筐里让它变“知了”,留得蝉蜕卖给乡供销社,换取几毛钱买笔买纸买小人书。“爬蚱”经过一夜蜕变,变出的“知了”大都老了,不再能食;偶尔有三五只刚出壳的嫩“知了”,我们则会将它们埋入烧地锅的草木灰里,焖熟了掰开沾盐巴吃。那种美味如今是无可比拟的。
一手黑灰,一嘴焦糊,却有香喷喷的惬意蕴涵其中,真是绝了!树林里的“爬蚱”蜕变过程是这样的。未拱出地面时,潜伏在地底下的“爬蚱”靠汲取树根的汁液生活,在夏季夜色降临的时候,长大了的“爬蚱”便会从松软的土地里钻出来,爬到树干或其他植物等可附着的地方,抓牢后开始蜕皮。蝉蜕初期的嫩“知了”可食,蝉蜕下的壳可以做药材,具有抗菌、祛寒、镇惊、利尿的功能。
“爬蚱”味美可口,营养丰富,人们多油炸、干煸食用。也有其他吃法的。一次与朋友上饭店,老板推荐了一道“香酥金蝉”,其做法是取刚出土尚未羽化的新鲜“爬蚱”,用清水洗净、去除杂物,经腌制、挂糊、烹炸,然后上桌……逃脱了人们饕餮之口的“爬蚱”,蜕变而成夏季的“天然歌手”。诗人左河水的节气诗《夏至》:“火轮渐近暑徘徊,一夜生阴夏九来。知了不知耕种苦,坐闲枝上唱开怀。”此诗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夏至蝉鸣“音乐会”的场景。
我也曾写过一首《捕蝉》:“一根竹竿/从孩子们的期望中伸出/缓缓地伸进了绿荫深处/啊,捕到了/网中/一个夏天的音符。”蒙诗人刘德亮先生不弃,这首小诗刊发于1986年9月29日《新乡晚报》“新圃”副刊。他当年用信封给我寄来样报和2元钱稿费,我喜之,如同早先到处寻“爬蚱”皮儿(蝉蜕)、卖到乡供销社药材收购门市部的心情。
蝉鸣声声。熟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成语的人,或许会有少许心惊。螳螂生,是芒种初候;蝉始鸣,为夏至二候。夏至与芒种相随,螳螂欺蝉时也会为黄雀所欺,冥冥之中岂不在提醒人们要注意某种“食物链”?作家苏童2013年8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黄雀记》,书名就源于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其隐喻与书中保润的绳子、柳生的面包车、白小姐的怒婴、祖父的手电筒等诸多隐喻或象征遥相呼应。全书训诫隐忍,缕罗细节别致,无论是家族生命的倔强和衰颓,懵懂的青春形态和变态,局促的现实尴尬和纠结,都被苏童用诗性起兴开衿,把一个喧嚣时代的芸芸众生还原得鲜活、饱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词》)人生无常,生命有期。夏至摸“爬蚱”的快乐时光,倒是与一场夏至后骤来疾去的雨不相矛盾的!(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责任编辑:周栋梁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正式启动2021/6/21 16:04:20
- “闽”见湘滋味 湖南好粮油飘香福州2021/6/21 14:50:36
- 优质粮食工程答卷优异优粮增加超5000万吨2021/6/21 11:33:04
- 北京20万亩小麦开镰收割2021/6/21 11:32:21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启动2021/6/21 11:31:44
- 护航产业发展棕榈油期权在大商所上市2021/6/21 11:30:56
- 山东省长李干杰到潍坊调研小麦收割粮食收储及燃气安全管理等工作2021/6/21 9:45:54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