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粮走笔:小麦生产的未来
2017/9/18 9:44:29石少龙收藏
关注小麦的未来,最引入注目的当属小麦单产,农学家们很早就开始重视这一问题了。
小麦的产量潜力,取决于单位面积内的有效株数、每株小麦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籽粒平均重量即千粒重。专家认为,作物产量的形成是光合产物的积累速率、光合产物向子粒的分配强度、向子粒分配的持续期及利用贮存的同化产物运转能力的综合结果。换言之,是指作物在全生育期内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即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所生产和累积的各种有机物的总量。
对此,多少年来,多少人不懈地为之奋斗。
建国初期,山东省的小麦亩产仅41公斤,1991年达到300公斤。
1995年,山东省农科院的专家认为,积极推广系列配套栽培技术,分类指导不同麦田是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的技术保证,其大面积应用于生产的主要栽培体系,有常规栽培技术,精播、半精播高产栽培技术,非灌溉旱地高产栽培技术和晚茬麦独秆栽培技术等,应用得当,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均可获得亩产500~600公斤水平的高产。但时隔仅20年的2014年,该省高产创建示范方的小麦平均亩产才达558公斤,高出全省平均亩产146公斤,而这已经很不容易了。可喜的是,该省齐河县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高产高效示范区以651.6公斤的成绩,刷新全国小麦大面积单产纪录。
1996年,西南冬麦区所在的四川省的小麦,10年来没有选育出较大面积超过亩产300公斤的品种,而有人把希望寄托在“超大穗”品种的选育上。四川农大小麦所“八五”期间选育出的多小穗品系,小穗数在26~31个,小区产量可达每亩700公斤,如将其一些性状加以改良,将是该省小麦品种产量潜力突破的希望。不过,也是在20年后,四川省的小麦亩产,仍然没有登上500公斤的台阶。
与其他粮食单产的攻关一样,小麦研究的征程从来是不平坦的。
当上世纪70年代杂交小麦育种遇到困难的时候,有两件事对育种工作者鼓舞很大。一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突破生产应用关,并在稻作上大规模应用;二是华国锋根据杂交水稻的成就,指示杂交小麦也要尽快搞上去。这使得研究者们信心倍增,决心在短期内突破杂交小麦生产应用关。
李振声院士对未来小麦育种提出了大幅缩短生育期的新见解,即把北方小麦生育后期的高温时段让出来,使成熟期提早半个月。他还认为,从世界研究动态看,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进一步挖掘单产潜力,可创造优异育种元件和选育突破性的新品种,可在育种途径方面实行远缘杂交和人工合成种的改良利用,且这些研究在国家973、863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大专项等的支持下,都有了一定工作基础。
明天需要什么样的小麦?当然不仅仅是一味追求产量的增加。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何中虎认为,除部分地区继续加强高产更高产甚至超高产品种培育之外,大部分地区应把培育高产、水肥高效、抗病、抗逆、广适性品种作为主要任务,当然优质面条和馒头及专用面包品质等还需继续重视。
责任编辑:万佩琪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正式启动2021/6/21 16:04:20
- “闽”见湘滋味 湖南好粮油飘香福州2021/6/21 14:50:36
- 优质粮食工程答卷优异优粮增加超5000万吨2021/6/21 11:33:04
- 北京20万亩小麦开镰收割2021/6/21 11:32:21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启动2021/6/21 11:31:44
- 护航产业发展棕榈油期权在大商所上市2021/6/21 11:30:56
- 山东省长李干杰到潍坊调研小麦收割粮食收储及燃气安全管理等工作2021/6/21 9:45:54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