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梨树:秸秆变“棉被”黑土获重生
2018/11/21 9:31:50粮油市场报网收藏
对于吉林省产粮大县梨树县的农民来说,玉米秸秆曾经让他们很头疼。烧掉,污染环境;不烧,堆在地里影响来年种地。2007年,梨树县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引进并试验示范了玉米秸秆全覆盖免耕栽培技术。经过逐步完善并推广以来,这项技术不仅帮农民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也让一度越来越薄的黑土层重获新生。
在该县梨树镇八里庙村,卢伟农机合作社的200多公顷玉米刚收割完。地里看不到玉米秸秆的踪影,而是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棉被”。合作社理事长卢伟介绍说,这层“棉被”其实就是玉米秸秆粉碎后制成的,虽然“棉被”外表普通,却已成为稳产增效的“法宝”。
从2013年起,卢伟在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帮助下,开始尝试使用玉米秸秆全覆盖免耕栽培技术。收割机在收获玉米的同时,把秸秆进行半粉碎并留在原地,“棉被”便做好了。之后,再由秸秆集行机清理出第二年要播种的条带,为“棉被”画上条状花纹。等到第二年夏天,随着玉米成长成熟,这层“棉被”逐渐腐烂变成了有机质,融入土地。
秸秆形态变化之余,也给土地带来了巨大改变。卢伟说,以往烧秸秆或把秸秆运走,土地直接裸露在外。有了这层“棉被”的保护,土壤中的水分得以保持,效果相当于每年增加一场50毫米降雨。今年春天,当地遭遇了严重春旱,但在这层“棉被”的保护下,冬季积累的水分不易蒸发,出苗并没受到影响,肥料在秸秆覆盖之下也不易流失。这几年,尽管天气情况不稳定,但卢伟的玉米产量一直稳中有升。
更让卢伟高兴的是,随着地力逐步恢复,曾经难得一见的蚯蚓回来了。由于此前连续耕作并且大量用肥透支地力,土壤板结,蚯蚓失去了生存空间。采用秸秆还田技术后,水土条件持续改善,化肥用量不断减少,蚯蚓的数量和活跃度都明显增加。据卢伟初步测算,现在每平方米土地里的蚯蚓数量达到120条左右。
有了蚯蚓帮忙,土壤的质量有了明显改观。
不仅保水、保肥、改善土质,秸秆全覆盖免耕栽培技术也让梨树的黑土地摆脱了越来越薄的命运。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研究员赵丽娟说,采用新技术耕种后,土壤里的有机质以每年0.1%的速度递增。“在对比试验田里,一直采用秸秆全覆盖免耕栽培技术的玉米根系长度从以前的20多厘米增加到60多厘米,这直接说明土壤的条件得到了改善,黑土层厚度和地力正在逐步恢复。”赵丽娟说。
综合效益是农民最看重的指标。在梨树县,秸秆全覆盖免耕栽培技术带来的明显效益让曾经心怀质疑的农民纷纷动了心。“用这种技术,化肥用量减少20%左右,再加上省去了整理土地、清理秸秆等费用,1公顷的成本至少比以前降低1500元左右。”梨树县梨树镇宏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文镝表示。
吉林省为采用秸秆全覆盖免耕栽培技术的农民提供了每公顷375元的专项资金补贴,明年补贴标准还会提高。从2007年开始试验示范,到如今推广面积超过200万亩,秸秆全覆盖免耕栽培技术的“根系”越来越发达。
责任编辑:戚燕娣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正式启动2021/6/21 16:04:20
- “闽”见湘滋味 湖南好粮油飘香福州2021/6/21 14:50:36
- 优质粮食工程答卷优异优粮增加超5000万吨2021/6/21 11:33:04
- 北京20万亩小麦开镰收割2021/6/21 11:32:21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启动2021/6/21 11:31:44
- 护航产业发展棕榈油期权在大商所上市2021/6/21 11:30:56
- 山东省长李干杰到潍坊调研小麦收割粮食收储及燃气安全管理等工作2021/6/21 9:45:54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