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出门带什么干粮
2018/4/19 11:26:59粮油市场报网收藏
战国以前,交通落后,饮食业很不发达,人们出门旅行,经常能碰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时候,没办法,出门时,得带上干粮。这干粮,就在“箪”(用竹子或柳条编的小圆筐)里装着。那时候,没有烧饼,没有馒头,更不可能有速冻水饺和速食米线,最耐贮存、最适合携带、也最常见的干粮,就是“糗”。
糗是什么呢?有人说,是炒面。错!是炒熟之后,加水捣制、揉搓成形、最后再晾干的锅巴。这锅巴,当时不光能用小麦面加工,还可用大米、大豆、小米、小豆及其他粮食来加工。加工方法大同小异,都是先搁锅里炒熟,再搁石臼里捣碎,再加水和匀,再揉搓成块,最后再铺开晒干。单看形状,有点儿像现在超市里卖的真空包装的锅巴,但现在的锅巴是油炸的,加工方法跟糗不一样。
至少从西周开始,一直到战国后期,老百姓出门走远路,身上一般都会挎一个“箪”,箪里装的,一般都是糗。走路走饿了,打开箪的盖子,掏出一把糗来,蹲在路边捧着吃。光吃糗,味道还是偏寡,最好再来点儿菜,不过菜不方便携带,于是退而求其次,蘸卤汁吃,这卤汁用醋调制,里面有盐有酱有姜丝,吃干粮时浇上几勺,能代替菜肴。
有钱人出门,也带干粮,他们带的干粮不光有糗,一般还有脯。脯,就是腊肉,不过跟现在超市里卖的腊肉不太一样,其加工方法,是在鲜肉上擦姜抹盐,然后搁石臼里使劲捣,捣得稀烂,再搁锅里蒸,蒸熟之后,再抹姜抹盐,然后挂起来晾干。换言之,脯是熟的,拆开包装就能吃。旅行的时候,脯装在哪里呢?不装,用桑皮或者荷叶包起来,再用绳子束紧,出门时,揣到怀里,或者放到车上,或者跟行李一块儿打包。
春秋时,陈国的司徒辕颇大搞贪污,下台后被迫逃向郑国,路上又渴又饿。这时跟他一起外逃的部下辕咺从包裹里翻出3样好东西:稻醴、粱糗、脓脯。稻醴,就是米酒;粱糗,就是用优质米粉加工的锅巴;腶脯,就是腊肉。辕颇大喜,吃饱喝足,问辕咺道:“我记得咱们跑路时手忙脚乱,什么干粮都没带,这些东西你是什么时候备下的?”辕咺说:“你刚开始贪污那会儿,我就酿好米酒、炒好锅巴、制好腊肉了,就等你哪天外逃它们能派上用场。”辕颇听了很感慨:“你可真有先见之明啊。”那位有先见之明的辕咺从辕颇刚开始贪污时就加工好干粮,一直到辕颇外逃,干粮居然都没有变质。让人不禁长叹:人家春秋时代的干粮,保质期可真是长啊!
责任编辑:职钊立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正式启动2021/6/21 16:04:20
- “闽”见湘滋味 湖南好粮油飘香福州2021/6/21 14:50:36
- 优质粮食工程答卷优异优粮增加超5000万吨2021/6/21 11:33:04
- 北京20万亩小麦开镰收割2021/6/21 11:32:21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启动2021/6/21 11:31:44
- 护航产业发展棕榈油期权在大商所上市2021/6/21 11:30:56
- 山东省长李干杰到潍坊调研小麦收割粮食收储及燃气安全管理等工作2021/6/21 9:45:54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