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吃“进口大米”
2017/9/19 9:58:10粮油市场报网收藏
雍正年间百姓吃上“暹罗大米”
康熙六十一年,69岁的清圣祖玄烨听暹罗来使说他们国家的大米又多又便宜,决定进口“暹罗米”,并亲自过问进口事宜。暹罗,即当时的泰国。
据《清史稿·属国列传三·暹罗》记载,康熙对礼部官员说:“暹罗米甚丰足,若运米赴福建、广东、宁波三处各十万石贸易,有裨地方,免其税。”礼部官员遂和暹罗使臣议定,“年运三十万石。”这是中国官方大批量进口泰国大米的最早贸易记载。
暹罗大米当时一石仅卖二三钱银子,而大清正常米价一石要七八钱银子,暹罗国的米价连中国米价的一半都不到。因此,康熙帝积极鼓励暹罗商人把大米贩运到中国来卖。
雍正二年,首批暹罗大米被运到了广东,同时向中国贡献了稻种和果树苗。当时康熙皇帝已去世,新皇帝雍正下令广东按当时中国的市场价从速销售这批泰国大米,而且一律免税。于是,广东成了首先吃上泰国大米的地方。此后,进口大米便与中国老百姓的肚皮连到了一起。雍正六年,厦门的老百姓也吃上了泰国大米,当年暹罗米在厦门开始发售。
除了鼓励外商向中国输入大米外,朝廷同时还鼓励本国人去国外贩运大米,尤其对一向缺粮的广东、福建等省,朝廷给予特殊政策,即“乌纱换大米”。如福建省,若前往暹罗、占城等国运米回漳、泉二府接济民食的,奖励优厚:凡进口大米1000~2000石的,生监给予吏目职衔,一般商人给予九品顶戴;2000~4000石的,生监授予主簿职衔,一般商人授予八品顶戴;4000~6000石的,生监授予县丞职衔,一般商人赏给七品顶戴;6000~10000石的,生监可以获得州判职衔。
由于朝廷鼓励进口大米,在清朝,“进口米饭”端上中国老百姓的餐桌已很平常。
北宋年间最早引进国外稻种
中国从国外进口大米,清朝并不算最早。而且,不仅进口“泰国大米”,也进口“越南大米”;不只进口成米,还引进优良稻种。
早在北宋赵恒(真宗)当皇帝时,即有从国外进口稻谷的记载。宋代僧人文莹撰《湘山野录》中有此说法:“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西天绿豆子多而粒大,各遣使以珍货求其种。占城得种二十石,至今在处播之。”占城即今越南中南部地区,当地盛产的水稻很有名,古人称之为“占城稻”。这种稻子耐旱耐贫瘠,产量高。宋代1石相当于120宋斤,约为152现代斤;20石约相当于现代1520公斤。
由此可推断,这1520公斤占城稻应该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批进口稻谷。
当然,这批稻谷并不是用来直接消费的,而是做稻种。中国吃“进口大米”是不是在这时尚不能肯定,但国人对占城大米特有胃口是可以肯定的。
《湘山野录》记称,在取得占城稻种后,宋真宗亲自在皇宫后苑中种植,秋收后还特地请侍臣品尝新米做出的饭。
对此,《宋史·食货志上一》也有记载:“帝(宋真宗)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择民田高仰者莳之。”这事发生于大中祥符五年,即公元1012年。这一年也因此被国内农学界视为中国推广国外进口耐旱水稻的元年。不过,大中祥符五年,宋朝廷从福建地区所调取的3万斛占城稻稻种,是当地生产的还是从占城进口到福建的?史书上没有说明。如果是福建所产,说明占城稻在此之前已引进中国。
先秦时期最上档次是“蒸饭”
1973年在浙江余姚境内的河姆渡遗址上,曾考古发现储藏量逾120吨的稻谷,经测定,这批稻谷距今有7000年,籼稻、粳稻都有,且属人工栽培。而且,吃米饭并不限于东南沿海,在以小麦为主的中原地区也吃大米,在河南安阳殷墟上便曾发现商代晚期稻谷遗存。史书记载也证实,上古时中国北方人也吃米饭。《史记·夏本纪》有“令益与众庶稻,可种卑湿”的记载,大禹让舜帝的女婿益发给老百姓稻种,在低湿的田地种植。可见,当时地处中原的黄河中下游已种植水稻。
那么,早期中国人对米的吃法和现在一样吗?差不多。普通人多吃米粥,最上档次的米饭应该是“蒸饭”。但古人早期的蒸饭做法与今天稍有不同:先把米下锅中煮一下,等到半熟时再捞出来放进蒸锅(甑)中的箪子上,蒸熟。这种蒸饭在先秦时很流行,《诗经·大雅》中的《泂酌》一诗,开头就描写了人们做蒸饭的情形:“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餴饎。”意思是,远远的取那活水,那儿舀,这儿倒,蒸米饭真是好。诗中的“餴”,就是蒸饭的方法。这样的米蒸成饭后,米粒胀大,饭粒之间不粘,一粒是一粒。
秦汉时期流行吃干饭“糒”
秦汉时期,人们喜欢吃的已不再是蒸饭,而是一种“干饭”。这种干饭与现代一些地方将区别于粥的米饭说成的干饭不一样,是一种晒干没水分的真正干饭。
秦汉时期的干饭又称为“糒(bèi)”。《说文解字》称:“糒,干也。”《释名·释饮食》说得更具体:“干饭,饭而曝干之也。”干饭的制作方法是:将做熟的米饭晒成干饭。当然,这种干饭并不一定要用大米来做,小麦也可以。
干饭做好后一般放在陶罐一类盛器中,随食随取。吃时把干饭投放进汤水中,这叫“飧”;如果是米与大豆一起制作出来的干饭,称为“糗”。
因为糗与糒两种食物形态差不多,往往并称为“糗(qiǔ)糒”。
飧食,实际就是水泡饭,《说文解字》“食部”将其称为“水浇饭”,这与现代人喜欢吃的“盖浇饭”不是一回事,但在语境上有相通之妙。
干饭易于长期保存,携带和吃起来都很方便,实是中国早期的一种“方便饭”。所以,干饭在汉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出行,人们往往将干饭随身携带,部队行军打仗,士兵也都带着干饭。
在内蒙古居延发现的汉简中,有许多“糒”的记载。如一版简上写着:“凡干饭廿一石八斗。”还有一版简上所记的米糒,竟然有231石之多。可见干饭在秦汉人生活中消费量之大。
需要注意的是,干饭并不是一种上档次的美食,而是一种大众化的食物,有身份的人似乎不吃。汉末权贵隗嚣便为吃糗糒而羞愧,《后汉书·隗嚣传》记载:“嚣病且饿,出城餐糗糒,恚愤而死。”
魏晋时期推崇“白米饭”
把米饭吃出花样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现代人们所吃的各式米饭,在这一时期基本都出现了。如现代城里人喜欢吃的菜饭,就是魏晋人最早吃出来的。
菜饭,在当时叫“蔬饭”或“蔬菜饭”,其做法是将蔬菜剁碎混合在米里,然后烹饪成饭。与现代城里人吃菜饭是为了换口味不同,在魏晋时期,吃菜饭是为弥补主粮的不足,以菜充饭,填饱肚皮。
当时的稻米饭称为“白米饭”,因稻米产量不足,普通人家不能常吃。到南朝中后期,随着水稻种植推广,稻米增加,普通老百姓才吃上了白米饭。
魏晋时期最著名的大米是“新城粳稻米”,这种粳米做饭时飘出的饭香5里外都能闻到。时人做米饭的技术也有很大进步,米要精选细淘,用甑蒸而不能用铛炙,这样烹饪出的米饭才色香味俱全。
白米饭是用精米做出来的上好米饭,受到魏晋人的推崇。而让较差的杂色米做出白米饭的味道则是时人的创新。《齐民要术·飧饭》记载有“治早稻赤米令饭白法”:不论冬夏,都用温热水浸米,泡约一顿饭工夫后再用手搓;水冷后倒掉,再用冷水淘,再搓,直到米发白为止。这样淘洗做出的饭,“饭色洁白,无异清流之米”。
隋唐以后,古代米饭吃法与现代几无不同,到了宋代,还出现了用米与其他食材一起做饭的吃法,根据配料的不同,有青精石饭、蟠桃饭、金饭、玉井饭、盘游饭、二红饭、石髓饭、大骨饭、淅米饭……
责任编辑:万佩琪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正式启动2021/6/21 16:04:20
- “闽”见湘滋味 湖南好粮油飘香福州2021/6/21 14:50:36
- 优质粮食工程答卷优异优粮增加超5000万吨2021/6/21 11:33:04
- 北京20万亩小麦开镰收割2021/6/21 11:32:21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启动2021/6/21 11:31:44
- 护航产业发展棕榈油期权在大商所上市2021/6/21 11:30:56
- 山东省长李干杰到潍坊调研小麦收割粮食收储及燃气安全管理等工作2021/6/21 9:45:54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