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反馈| 投稿专区| 加入收藏| 注册会员|
热门搜索:小麦粮食视频

提示

您还未开通数字报,数字报会员可免费查看!

远去的靖港米市

2017/11/16 11:36:53石少龙收藏

2018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

52.00

  

欲称米市,须就近有粮源,本土有码头。  

明清时,靖港仰仗码头货运发展经济,曾有“小汉口”之称,至今保存着“八街四巷七码头”的街镇格局。  

靖港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与粮关联。因为,史上她是湖南四大米市之一,而今仍有米粮的辉煌踪迹。  

米市天助  

欲称米市,须就近有粮源,本土有码头,所谓不假人工,自然相助,或曰天助也。靖港粮源源自适宜气候、优质土壤、天然良港。天帮忙还得人努力,靖港就有农耕的优良传统!靖港气候,利种水稻。靖港所在的望城,属长沙市,原来称县,现已改区,为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每年,平均气温17℃、降水约1370毫米、平均降水日146天、无霜期270~300天、平均日照数1610小时左右,靖港日照更长一点。  

靖港土壤,十分肥厚。这里地势平缓,大部分地区海拔在25~35米,为河湖冲击平原区,土沃粮丰;境内水系发达,沩水河床故道与诸多大小湖泊交织,素称“鱼米之乡”。  

靖港种粮,精耕细作。历代,靖港重农重粮。本世纪初,靖港面积4580公顷,其中耕地2480公顷,占镇域面积过半,均系高产优质稻田。如今,靖港仍为长沙市优质稻生产基地。  

靖港码头,远近闻名。靖港原名芦江,因其沿江芦苇密布;又名沩港,系沩水入湘江口。《湖南交通志》载:“商粮则主要在易俗河、靖港、常德、益阳等港交货发运。”明清时,靖港仰仗码头货运发展经济,曾有“小汉口”之称,至今保存着“八街四巷七码头”的街镇格局,即可见一斑。七码头的名字传到今天,包括庙湾、楚河、桐仁、卞河、蔡家、义正、扇子码头。八街则有保粮街,分为前街和后街。街名何谓“保粮”,给人留下遐想空间。清末,沿河码头十几个。如稍加留意,依稀可见早年拴船的石桩。  

“西接湖垸,金稻银棉凭集散;东依湘沩,风帆云影任驱驰”,便是米市的一种写照。湘江一遇枯水季节,长沙水运不便时,谷米交易往往移向靖港。而平常,往来于沩水、湘江的乌舡船有3000多艘,每天往来靖港的船只在千艘左右,静候粮船到岸的数百担箩具,轮流排班从事繁重搬运的箩工,足以令人想象碧水帆影、肩挑背扛、或抬或拖的场景。乌舡船也叫乌篷船,大抵是周作人《乌篷船》中描述的“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那般。  

米粮养兵  

靖港距长沙城区30公里,扼湘江逆上长沙之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当兵吃粮,领饷养家”虽系旧式军队制度,但部队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却是真理。靖港因而成了军事后勤基地。  

李靖奉唐高祖之命,领军击败萧铣平定江南,并镇守长沙湘江一带,兵营驻扎在伪水港口。李靖军纪严明,离长后人们念他,把他驻扎过的伪港改名“靖港”。明朝《一统志》有记载,同治年间的《长沙县志》也载:“唐李靖驻兵于此,秋毫无犯,百姓德之,名曰靖港,以志不忘。”武德二年李靖始讨萧铣,战时跨过4个年头,高峰时40万精兵雄踞南方,且李军亦非小数,军粮筹集量,可想而知。  

1854年3月,太平军石祥贞、林绍璋进占靖港,曾国藩督率湘军水陆师进至长沙,反扑靖港,曾调战船至城西发炮助战,城中湘军见太平军攻势凌厉,便士气涣散,乘水师轰击,纷纷逃命,连同曾败奔长沙。5月,湘军攻陷湘潭后,林率部退回靖港。战事几经周折,其军粮供应及难度,不言而喻。  

1923年,赵恒惕、蔡拒酞两派军阀混战,赵驻铜关,蔡驻靖港,两军对峙1月之久。战争起因是,鸦片吸食、种植和转运逐渐泛滥。蔡控制着洪江这一烟土入湘的集散地,与赵矛盾重重。  

赵也强迫农民种烟,使许多生产谷米的田地转而生产鸦片。  

抗战爆发后,急需军粮,作为国民政府后方基地的湖南,战时年需军粮1千万石,且粮价急剧上涨,靖港也作出了牺牲。1940年长沙粮荒,有名的启新米厂数十吨供应军队的粮食,被政府没收。  

米事旧址  

靖港古镇,留下几多景点,竟有几处涉粮,也算米市陈迹。  

清咸丰十一年,保健街上建有留存至今的八元堂,又名宁乡会馆,宁乡谷米便以此展开贸易。来靖港从业的近4千宁乡人,不乏米商。  

1930年,中共湖南省委机关由益阳迁至靖港,其办公驻地就是半边街的碓坊(米厂)。从这栋“凹”字形砖木建筑拾级而上,  

踏进建于清朝的120平米的屋内,似能想象百年前作坊舂米的情形。  

锄禾源农耕文化展览馆,展出旧时农具、渔具。据介绍,靖港作为稻作地,其文化源头有江南农耕元素。加之古靖港在八百里洞庭边缘,且有湘江、芦江眷顾,即孕育着湖区渔民文化。  

走出展馆,可见湘粉、谷酒、香干、姜盐芝麻豆子茶这类与粮相关的风物特产。后者作为传统习俗,是靖港人的最爱,其做法是将捣碎的生姜,小量食盐,炒熟的芝麻、黄豆或黑豆倒入茶罐后,摇匀倒入茶杯,让客人品尝生姜之辛辣、芝麻之香甜、豆子之清爽,真是益气又怡神。  

有的老地方已成追忆。2008年长沙“寻找城市记忆”活动,一行8人为启新米厂旧址踏上寻访之路,结果找到原址,不见米机。说起陈德载先生,还有一段往事。据先生长孙陈自强教授回忆,先生民国初年来到长沙,干起米厂小伙计,勤劳肯干,1925年与林渔笙等浙商在靖港合办米厂,几年后独创慎诚米厂,后更名协记米厂。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陈家米业红火,米厂和粮店分布在长沙太平街马家巷和茨山街(今卫国街)一带。1936年粤汉铁路通车后,长沙大小粮行、米厂增至近700家。但文夕大火让长沙惨遭焚烧,米厂米栈与粮库几乎化为灰烬,幸好陈家人在靖港躲过此劫,但长沙家业葬于火海。先生强忍悲痛,有意将米厂易名为“启新”。以后又遭日寇轰炸,损失惨重。新中国实行公私合营,启新米厂收归国有。  

米业兴衰  

《湖南粮油志》写到,抗战发生前,靖港常年谷米交易量10余万石,多的年份三四十万石,少的年份也有数万石。靖港曾是宁乡、益阳、湘阴、南县、华容、澧县、安乡的稻米集散地,是包括靖港在内的望城县的稻米转运地。1934年,湖南粮产丰裕地区划为八区,六区即称靖港,有长沙、宁乡、湘阴、浏阳四县。  

稻米出省,基本以成品粮方式交易。1934年,靖港输出谷米17.54万石,其中大米16.96万石,占到96.7%。谷米外销,2/3以汉口为销售地,1/3销往上海、广州。这不像长沙米市,一度是3/4流向上海。因米质优,加工好,靖米旧时在沪、汉颇负盛名。国内11个主要米市,靖米价廉,每到秋收时节,外埠如潮帮、浙帮、广帮以及淞沪、南京、武汉等客商纷纷前来,成为几支大的米粮经纪商。  

稻米进城,则多以原粮形式购入。据张人价所著《湖南之谷米》,1931年长沙市输入谷米22.86万石,滨湖各县占51.5%、长沙四乡及靖港23.2%、其他各地25.3%,其中稻谷超过4/5,大米不到1/5。作者特列靖港,足见其谷米地位。  

清末民初,靖港有粮行50多家,粮栈、米号各20余家。抗战前,靖港还有商户450家,有粮行15家,机器米厂2家,碓户4家,粮栈1家。1925年,上海粮商陈德载、林渔笙等在靖港办“兴记米厂”,用砻谷机加工大米,有资产折银元24.98万元,集购销、加工于一体,为靖港最大粮商。砻谷机是将稻谷外壳脱去,制成糙米的加工机械,并能减少米粒爆腰和表皮受损,这一技术的改进,开境内机械碾米之先河。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后,转往靖港经商者大增,工商业达500多户。1939年,靖港三义米厂首家利用柴油机发电照明。  

但是,30年代初兴起的铁角嘴米业,地处靖港下游,慢慢吸纳了滨湖各县及益阳、宁乡的部分粮源。  

1944年,工商户被日军烧杀劫掠,靖港米谷交易衰落。1947年,靖港码头箩工由1938年的194人减至74人。1956年,搬运工恢复到157人。  

1957年,粮站附近拦河筑坝,使沩水改道注入湘江,根除了水患,加上公路取代水运,靖港失去良港优势。  

然而,几乎与新中国一道成长的靖港粮库,库貌与景区极为协调,且紧挨古街,阳光下总是熠熠生辉,是对新时代米业的最好注解。  

靖港作为米市,已渐渐远行,可那昔日光芒,当永载史册。  

作者单位:湖南省粮食局


责任编辑:万佩琪

相关新闻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

粮油市场报微信公众号

粮油市场报新媒体产品群

回复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