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的植物:有鸡有黍
2017/9/27 9:32:02王张应收藏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前几天,有朋友电话相邀,去他的私人田庄一聚,吃顿农家饭。朋友说,煮饭用自种的生态米,青菜在菜园里现摘,鱼在池塘里现捞,鸡在草地上现逮。
如此清爽的农家饭,简单、方便,吃了还放心?怎不教人向往!放下电话,没想如何赴约,倒是想起了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依古人待客之道,有鸡有黍,便是好菜好饭,算规格很高。
“鸡”“黍”同时现身于文字中,孟浩然不算早,比他早得多的有《论语·微子》:“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时间越千年,人类饮食习惯却没有多大变化。“鸡”类和“黍”类做成饭菜,仍是人们难以割舍的吃食。鸡,靠两条腿脚、一对翅膀,或走或飞,从《论语》时代,到了唐代,再到今天,依旧是餐桌上的一道风景。黍,却不一样了,很多场合难得一见,让人感到遥远和陌生。
的确十分遥远。作为一种古老的农作物,“黍”的身影在《诗经》里时常出现。《诗·魏风》有“无食我黍”,《诗·周颂》有“其镶伊黍”,《诗·王风·黍离》有“彼黍离离,彼稷之苗”。似乎《诗经》时代,就是黍的时代,黍无处不在,随处可见。可惜,予生也晚,与古老的黍失之交臂。无缘亲睹,黍从苗到穗,再到实的生长过程,自然对黍陌生。
身边不见黍,只好请教典籍。《说文》解释:“黍,禾属而黏者也。”这个解释,差不多等于没说。黍之“禾属”,无需求解,读《诗经》《论语》或唐诗,早明白了。唯一收获是“黏”,知道了黍有黏性。
黏性并非黍独有,许多谷物都有黏性。
对此,李时珍颇有研究,《本草纲目》说:“盖稷之黏者为黍,粟之黏者为秫,粳之黏者为糯。今俗不知分别,通呼秫与黍为黄米矣。”可见,在李时珍时代,人们已将黍与秫通称为黄米。
说到黄米,不能再说遥远和陌生了。跟鸡一样,黄米至今还是餐桌上的一个角色。在北方,西北、东北皆产黄米。所谓黄米,就是黍的果实去壳后的籽粒。黄米好吃好用,除了直接煮粥做饭,还常用来酿酒和蒸糕,以其待客。
在陕北的一些地方,做黄米馍馍,是过年必不可少的项目。时近年关,人家便拿出一些当年收成的黄米,放在清水里浸泡约一天一夜后,在大石碾子上一遍一遍地碾成面糊。用棉纱布包裹草木灰吃干面糊里的水,面糊成面泥。
加上老酵头,将面泥和匀,放在热汤的大炕上,用被子捂紧,使其发酵。经过一夜酵发,次日早晨,便可以吃上香喷喷的黄米馍馍了。
在北京,有一种小吃叫黄米面炸糕。主料自然是黄米面,辅料有豆馅,还有桂花糖。初出油锅的黄米面炸糕,颜色金黄惹眼,味道香甜可口。
东北人爱吃的黄米粘豆包,是用黄米面加红小豆,且以白糖、桂花酱作为调料做成。制作方法与做普通包子无异,无非和面、发酵、装馅,最后蒸煮。这种黄米黏豆包,比普通包子吃起来更香,更有劲道。
在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一些地方,流行一种农家自酿的土酒,是用黄米自然发酵酿成,名叫黄米酒。据说,此酒具有滋阴壮阳、养肝健脾、开胃消食之功效,是当地人养生保健、招待客人之佳品。
生为南人,属地不产黄米。所幸到过北方,东北、西北也都去过,亲见老乡侍弄黄米,也吃过黄米馍馍和黄米粘豆包。北京的黄米面炸糕,更是熟悉不过。
由此,对于原本陌生的黄米,便不再陌生。只是,未曾尝试黄米酒。有机会去山西、河南时,一定记得一尝。诚如此,对于黄米便会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了。
由黄米想到黍,由黍又想到鸡。有鸡有黍,饭食丰盛。想起来了,朋友约定明天去农庄,将在那块乡野之地,“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当然,也会好好品尝一番朋友“杀鸡为黍”之厨艺。
责任编辑:万佩琪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正式启动2021/6/21 16:04:20
- “闽”见湘滋味 湖南好粮油飘香福州2021/6/21 14:50:36
- 优质粮食工程答卷优异优粮增加超5000万吨2021/6/21 11:33:04
- 北京20万亩小麦开镰收割2021/6/21 11:32:21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启动2021/6/21 11:31:44
- 护航产业发展棕榈油期权在大商所上市2021/6/21 11:30:56
- 山东省长李干杰到潍坊调研小麦收割粮食收储及燃气安全管理等工作2021/6/21 9:45:54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