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反馈| 投稿专区| 加入收藏| 注册会员|
热门搜索:小麦粮食视频

提示

您还未开通数字报,数字报会员可免费查看!

古代最早的屯田

2023/8/17 14:44:00粮油市场报收藏

□阎孝玉

屯田,是中国历代封建政府组织劳动者在官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组织形式,因参加垦种者不同而有军屯、民屯与商屯之分。

我国古代的屯田事业发轫于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曾迁徙天下富豪12万户到咸阳、巴蜀等地进行开发垦殖。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又迁徙农民3万户到琅邪台下(今山东诸城县东南)垦殖,并对其作出免除12年徭役的规定,此即我国古代屯田的滥筋。公元前214年,秦朝大将蒙恬率军30万击退匈奴收复河套等地,移徙罪人及贫民前往居屯垦殖,改牧地为耕地,实行半农半牧,以充实边防。后又征发逃亡的罪人及小商贩、兵士50万人戍守岭南各地,与当地土著杂居,从事垦殖。这种开边戍防的形式都具有军屯与民屯的性质。此外,在东南闽越、西南云贵、西北甘肃、东北辽沈等地也有秦朝屯垦的痕迹。

秦朝立国太短,屯田垦殖的成就不可能显著。真正屯田制度和屯田经济思想的形成,并对后世有着重要影响的,乃开端于汉代,“屯田”二字,就始见于西汉桑弘羊关于轮台屯田的奏议中。

西汉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年),著名政治家晁错向文帝上了《守边劝农疏》和《募民徙塞下书》,他认为,守边的士兵一年更换次数的规定有弊端,因为士卒还不熟悉匈奴人的活动规律就到了更换日期,不利于防御匈奴。针对轮番戍边的缺陷,他提出了“移民塞边”的主张,即把靠内地的百姓移民到边塞地区。对长守边塞之民,要注意解决好他们的住房、土地、农具、衣服、食品以及配偶等问题。如果这样,边塞之民就会父子相保,齐心协力抵御敌人,而远方的人民就可以不再到边疆服役了,这对子孙后代都是有利的事。汉文帝及时采纳了晁错建议,下诏迁民到边塞要害之处,实行屯田,从此开两汉屯田之先河。

汉代屯田始自汉文帝,但大规模的实施则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前87年)。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收复内蒙古河套一带后,募民10万前往屯田,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得匈奴河西地区以后,又向这一带移民,此后移民屯垦陆续不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元狩四年将关东受灾贫民72.5万余口迁徙朔方、陇西、北地、西河、上郡等处。除民屯外,汉武帝也实行军屯,如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张掖、酒泉设郡以后,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官田,曾征发塞卒60万屯戍。


责任编辑:莉莉

相关新闻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

粮油市场报微信公众号

粮油市场报新媒体产品群

回复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