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增产的贡献因素
2017/9/5 9:43:06石少龙收藏
千百年来,生产更多的粮食,成为人们的强烈向往和追求。
粮食增产的贡献因素,无非是扩大播种面积和提高单位产量。粮食面积,是耕地上粮食作物所占田地的大小。粮食单产,指的是粮食的单位产出量。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无论粮食面积还是单产,清代居最高水平,其耕地面积曾达7.27亿亩,其中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为6.18亿亩。清朝中期,粮食亩产183.5公斤,其中水稻亩产220公斤。
1927~1936年,是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黄金十年”。根据国民政府主计处调查,全国耕地12.49亿亩,而每亩粮食的最高单产及年份是:水稻1932年亩产183公斤、小麦1933年亩产76.5公斤、玉米1932年亩产96公斤、大豆1933年亩产89公斤、高 粱1936年亩产99.5公斤。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一定的粮食生产水平,加上进口的米谷、小麦和面粉,勉强维持着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制约单产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灾害,如1928年水旱交替;1929年数省大旱、多省虫灾;1930年十余省份水旱虫灾;1931年大水灾损失粮食逾百亿斤;1932年11省遭受水旱虫灾;1933年黄河决口;1934年黄河再度决口并水旱蝗灾损失10多亿元。
新中国,先看面积。自1949年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1977年,粮食播种面积从16.5亿亩扩大到18.1亿亩,总产量先后跃上1500亿公斤、2000亿公斤、2500亿公斤、3000亿公斤4个台阶。1996年粮食播种面积16.9亿亩,产量突破5000亿公斤。1998年以后,由于连年丰收,库存逐年增加,市场粮价下跌,加之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粮食播种面积逐年降至2003年的14.9亿亩,比1998年减少2.16亿亩;粮食产量由1998年5123亿公斤降至4307亿公斤。
2004年以来在粮食生产、流通领域实行的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2016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6.95亿亩,比2003年增加2亿亩。
再看单产,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每亩粮食产量只有69公斤,到1977年,单产提高到157公斤,增长1.3倍。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每亩粮食产量提高到2016年的363.5公斤,再增1.3倍,比1949年则增4.3倍。总产由3000多亿公斤增至6000多亿公斤。
有人将“种植结构调整”“复种指数”纳入贡献率之中,动态地分析起 来,不是不可以。但“种植结构调整”考虑的是粮食内部不同作物播种面积的调整,也就是扩大高产作物如玉米、水稻的播种面积,缩减低产作物如大豆的播种面积,进而使粮食增产的贡献超过了粮食播种面积增加的贡献。但是,一定地域一定面积上的粮食收获量,归根结底还是体现为单位产量。而“复种指数”通常指一年内在同一地块耕地面积上种植粮食的平均次数,即年内耕地上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但是,计算年内一块耕地重复利用的次数所得出的面积,会累加到粮食播种面积中去,归根结底还是表现为粮食面积。
扩大播种面积和提高单位产量,是粮食增产的直接原因,至于良种、化肥、水利、农机或科技等作为贡献因素,则是粮食增产的具体原因。
责任编辑:万佩琪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正式启动2021/6/21 16:04:20
- “闽”见湘滋味 湖南好粮油飘香福州2021/6/21 14:50:36
- 优质粮食工程答卷优异优粮增加超5000万吨2021/6/21 11:33:04
- 北京20万亩小麦开镰收割2021/6/21 11:32:21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启动2021/6/21 11:31:44
- 护航产业发展棕榈油期权在大商所上市2021/6/21 11:30:56
- 山东省长李干杰到潍坊调研小麦收割粮食收储及燃气安全管理等工作2021/6/21 9:45:54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