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反馈| 投稿专区| 加入收藏| 注册会员|
热门搜索:小麦粮食视频

提示

您还未开通数字报,数字报会员可免费查看!

京汉铁路拐弯之谜

2023/7/18 14:46:52粮油市场报收藏

□王爱民

清末民初,京汉、津浦铁路相继通车,曾经使周家口辉煌400多年的航运事业逐渐衰落。多少年来,有一种说法一直广为流传:由于袁世凯的干预,贯通南北的京汉铁路绕道漯河而偏离周家口,周家口失去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改变了郑州、开封两座城市的命运。由此一些人认为,袁世凯不但没有照顾好家乡,反而造成了今日周口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历史之痛。历史的真相果真如此吗?

修建京汉铁路的历史背景

在清代,周家口是河南四大名镇之一,是豫东最大的商品、货物贸易集散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当时,周家口还是闻名全国的军事重镇。曾国藩剿捻时曾连续上书清廷,指出在江苏徐州、山东济宁、安徽临淮、河南周家口四处驻兵的重要性,特别指出周家口是豫东和京师的门户。

从明代中期以后,周家口就是一个水旱码头,南船北马兼而有之。单说旱路,从地图上可以清晰看到,从周家口经开封、安阳到北京,是一条最直、最佳的路线,实际上,这也是清代从南往北通往京城的官道。

清代的开封是河南巡抚衙门,是河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无论怎么讲,京汉铁路都应该从开封经过。既然京汉铁路应当从开封经过,而周家口处于开封的正南方,那么应当经过周家口的说法自然成立。

最早提出修筑京汉铁路的是两广总督张之洞。当时清廷没有经济能力修筑京汉铁路,于是采取借外资修路的办法。负责这项工作的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买办盛宣怀。盛宣怀是李鸿章的干儿子,也是袁世凯的结盟兄弟。修建京汉铁路是向比利时借款。借款合同于1898年6月签订,借款金额为一亿一千二百万法郎。从签订借款合同,到1901年年底,虽然过了三年多时间,但京汉铁路只修了卢保铁路(卢沟桥到保定)这一小段。当时,卢保铁路沿线修建了不少天主教堂,所以这一段铁路是闹义和团运动最激烈的地区。义和团在抗击外国侵略者的同时,焚烧教堂,拆毁铁路。这种情况,很可能给镇压义和团的袁世凯留下铁路沿线不安全的印象,由此可以推测,袁世凯不会主张京汉铁路经过周家口。

民间传言与袁世凯的家乡观念

民国初年,赵倜任河南省督军,督军府设在省城开封。周家口的一位老前辈曾在赵倜的督军府做事,晚年回到家乡,他曾经讲了一些当年在督军府听到的有关袁世凯与修筑京汉铁路的传闻。

有一种说法是,修筑京汉铁路时,原计划从周家口经过,袁世凯当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他认为,京汉铁路如果从周家口经过,离他的老家项城太近,担心京汉铁路经过周家口会冲了他家的风水,切断了他家的龙脉,对他的仕途不利。另外,他还担心打起仗来,铁路沿线易遭兵匪之患,百里之内不得安宁。为了照顾老家,袁世凯建议京汉铁路向西移。结果,京汉铁路从周家口西边的漯河经过。

不论袁世凯在中国近代史的舞台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只讲袁世凯在为人方面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家乡观念挺浓。

袁世凯曾经权倾一时、地位显赫,但他回到老家项城时却从不显摆,而且十分低调。每次回老家,进入项城境内后,他都是徒步走回家,而且还挨门逐户拜访村里的老少爷们。

1901年11月初,李鸿章去世。1901年11月17日,清廷任命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之时,也是京汉铁路全线复工的时候。当时,袁世凯不过是一介武夫,他只知道抓军权,对修筑铁路与发展国民经济的关系知之甚少。所以,当他知道京汉铁路从周家口经过后,不是高兴,而是担忧。为了家乡的安全,从“地方保护主义”出发,他建议京汉铁路向西移60公里,从漯河经过。如果事实是这样的话,袁世凯的确是干了一件荒谬的事。

虽然盛宣怀是中国铁路总公司督办,但袁世凯是北洋大臣,如果袁世凯对京汉铁路的修建方案提出修改意见,盛宣怀会一百个买账。在京汉铁路修建过程中,为了协调行政管理,清廷规定,京汉铁路的北段由袁世凯监修,南段由湖广总督张之洞监修,无论从哪个方面说,袁世凯都有能力干预京汉铁路的修建。

历史机遇造就两个新兴城市

生产力总是往交通比较便捷的地方集聚。京汉铁路的全线贯通,打破了仅依赖于水道与驿道的传统交通网络格局,使依靠航运而风生水起的周家口失去了往日的繁荣,但也改变了武汉在近代中国经济格局中的位置,成就了两个新兴的城市———漯河和郑州。

京汉铁路全线通车后,武汉从此迈入了火车、轮船、客运齐发,东可至上海,西可达重庆,北可进京城的水陆联运时期,闹市区不再局限于长江边的租界一隅。

在京汉铁路经过漯河之前,漯河只是一个有几户手工作坊和一些商业店铺的小土寨,名叫漯河湾,人口不过几千人。1906年,京汉铁路全线通车后,这里交易频繁,商户日增,初有汉口、周家口等地迁来的行栈多家,继而宁波、两湖、怀庆诸商帮以及北舞渡的客商向此云集,仅粮行就有170余户,转运公司42户,总人口达4万余人。此后,京汉铁路代替了淮河及其支流的航运,成了豫东平原最主要的通道。

豫东平原的货物都向京汉铁路集中,位于京汉铁路沿线的漯河,随着交通位置的变化,逐渐成为附近农产品和牲畜的集散地,从而取代周家口成为物资集散中心。

在京汉铁路通过之前,郑州只是一个人口不足两万的小县,名叫郑县。1904年3月,京汉铁路从郑县西经过。1906年2月,陇海铁路通过郑县。绝无仅有的地理条件,造就了今天的大都市郑州。有人说,郑州是靠火车拉出来的,这话一点不假。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曾考虑将历史文化悠久的洛阳作为河南省会,但是郑州的铁路枢纽地位最终使洛阳败下阵来。

拐弯之谜的历史真相

京汉铁路缘何放弃开封选择郑州?《清史稿·交通志》记载了100多年前京汉铁路选址的“内幕”。确定修筑京汉铁路,以及决定这条路不走开封而拐个弯儿走郑州,是因为晚清大臣张之洞的一番慷慨陈词。

张之洞,一个“遇事敢为大言”的河北南皮人,被孙中山誉为“不言革命的大革命家”,是他改变了郑州和开封这两座城市的命运。张之洞在奏折中历数修建京汉铁路的八大好处(利八),力排众议,阐述了京汉铁路从郑州经过的利弊:“德济一路,黄河岸阔沙松,工费太钜。臣以为宜自京城外之卢沟桥起,经河南达于湖北汉口镇。豫、鄂居天下之腹,中原绾毂,胥出其涂。铁路取道,宜自保定、正定、磁州,历彰、卫、怀等府,北岸在清化镇以南,南岸在荥泽口以上,择黄河上游滩窄岸坚经流不改之处,作桥以渡河,则三晋之辙下于井陉,关陇之骖交于洛口,西北声息刻期可通。自河以南,则由郑、许、信阳驿路以抵汉口,东引淮、吴,南通湘、蜀。语其便利,约有数事。内处腹地,不近海口,无引敌之虑,利一……”

从有人倡言兴建铁路开始,中国铁路干线布局设计就有多种多样的说法。而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上书主张修筑卢汉铁路,使争论尘埃落定。张之洞的高明,一在从经济着眼,一在持论中正,善于调解矛盾。

一般大臣倡言修筑铁路,多从军事角度考虑,张之洞则经济与军事并重。他首先从清王朝巨大的贸易逆差说起,他认为每年2000万两白银的逆差是个大问题,如果听之任之,“以后万不可支”,只有在中国腹地修建铁路,使“机器可入,笨货可出”,山乡边郡之产大量出口,从而消解对外贸易中的巨大逆差。

张之洞提出应该首先修建从卢沟桥经河南到汉口的铁路,他认为“豫、鄂居天下之腹,中原绾毂,胥出其涂”,有了这条路,则可经井陉修支线到山西,经洛阳修支线沟通陕西、甘肃,还可“东引淮、吴,南通湘、蜀”。这样就可“经营全局”,既便于国防,又“内处腹地,不近海口,无引敌之虑”。

在这道“撬动”历史铁轨的重要奏折中,张之洞甚至设计了卢汉铁路的具体线路:从保定、正定、磁州南下,经“彰(今安阳)、卫(今新乡)、怀(今焦作)等府”,在荥泽口以上,“择黄河上游滩窄岸坚经流不改之处,作桥以渡河”。过黄河后,则“由郑(今郑州)、许(今许昌)、信阳驿路以抵汉口”。从张之洞设计的具体线路看,他把黄河桥看作修筑卢汉铁路最紧要的环节,整个设计思路都以此展开,大约在当时的技术和资金条件下,他不得不做这样的考虑。而这样一来,当时的河南省会开封就被他轻轻放过了。开封一带的黄河是著名的悬河,被称为黄河的“豆腐腰”,如果选择从开封建桥,则不单建桥投资大,建成后的风险也非常大。

从这道奏折看,张之洞对黄河相当了解,荥泽口是当时著名的黄河渡口,位于郑州人说的邙山头附近。黄河在孟津县会盟镇流出峡谷之后,南岸有黄土堆积的邙山相随相伴,孟津以下,洛阳、偃师、巩义、荥阳,都有土质坚硬的邙山作为河道的天然屏障,直到郑州郊区距花园口不远的地方,邙山才戛然而止,这里就是俗称的邙山头,从这儿向东,是黄河南岸大堤的起始点。张之洞所说的“滩窄岸坚经流不改之处”,指的就是邙山头,正是有了邙山头,张之洞设计的卢汉铁路线路才拐了一个弯儿从郑州经过。可以说,正是邙山头的存在,才让历史再次眷顾郑州,成就了古老商都的振兴之路。

历史的真相证实,袁世凯没有干预京汉铁路在周家口的修建,与京汉铁路擦肩而过的真正原因是由于客观的地理因素造成的。袁世凯为了照顾家乡使京汉铁路西移的说法,只不过是民间的猜测和臆想而已。


责任编辑:莉莉

相关新闻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

粮油市场报微信公众号

粮油市场报新媒体产品群

回复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