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粮走笔:古诗咏薯
2017/9/8 9:26:41石少龙收藏
红薯别称多多,闽浙一带、两广和云贵赣称番薯,山东称地瓜,北京称白薯,江苏、安徽、上海、天津称山芋,湖南、四川称红薯或红苕,河北称山药,福州还称金薯,明时福建称朱薯。另外,有的地方称甘薯、番茹、甜薯、香薯等。明朝后期,红薯传入中国,随即有诗为证。200年后的1796年,乾隆皇帝向全国下了“推栽甘薯,以为救荒之备”的诏书。
较早吟诵红薯的诗歌,有明末清初卢若腾的《番薯谣》,唱出了番薯的用途,甚至于“根蔓茎叶皆可啖,岁凶直能救天灾”,你看,红薯的根、蔓、茎、叶都可给人吃,红薯就更不在话下。当今,翠绿鲜嫩、香滑爽口的红薯叶,也由猪饲料变成餐桌上的美食。紧接着“奈何苦岁又苦兵,遍地薯空不留荄”,说的是岁凶加上兵灾,红薯被士兵挖走,连薯根也不留。清代黄化鲤的4首《咏地瓜》,写道“自从海外传嘉植,功用而今六谷争”,赞许地瓜可与“六谷”抗衡。
红薯是迟到的舶来品,民国以前,只有明清两代诗人尽情描绘这一农作物。赖世观《晚游西郊》有“园中种植地瓜多,野菜青青暮色过”的诗句,赵熙《烧茄》有“一笑山叶宵红,更餐番薯”的诗句。徐宗勉的《咏地瓜》:“交错禾麻皆唪唪,栽培根柢乃绵绵。”“唪唪”指结实累累的样子,“绵绵”指连续不断的样子。施士升的《地瓜行》则通过“白花朱实盈郊原”“丰年穰穰满阡陌”的诗句,描写薯及薯花的颜色,描写红薯生长在原野、丰收在田野的情形。
红薯挖出时沾泥带土,看起来模样不佳,却是食品加工的好原料。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屈大均著有《广东新语》,清代戏曲理论家、诗人李调元对《广东新语》删节而编成《南越笔记》,书中对红薯作出如下记录:“番薯近自吕宋来,植最易生。
叶可肥猪,根可酿酒。切为粒,蒸曝贮之,是曰薯粮。”而屈大均在《从阳曲呈邑大令》中,写过“不独薯粱火粒新”的诗句,这里的“火粒”指五谷,因五谷皆须火烧熟而食,故称。
红薯加工成薯丝,清代诗中有所描述。1831年,澎湖夏六月旱,秋季又遭飓风袭击,后成为清代澎湖唯一进士的蔡廷兰有诗记之:“旱季晚季颗粒尽。”次年春,兴泉永道观察周凯奉命勘赈,蔡又作《请急赈歌》,周凯在《再答蔡生》中提到“十万薯丝”;在《抚恤六首答蔡生廷兰》中写道“薯丝十万石,计可尔命全”;在一首七言绝句中有“食薯丝”的字句;在另一首诗中将“薯丝”自注为“地瓜乾”,“地瓜乾”即地瓜干。陈廷宪的《澎湖杂咏》曰:“天生甘薯海中餐,细切银丝日炙乾。”胡健所写《薯米》中有“番薯当米度年华”,并留下作者注:“澎无稻粱,居人以薯乾供食,因名为薯米。”他的《澎湖歌》还有“薯乾作食呼薯米”,就是把薯乾称为薯米。
至于红薯酿酒,也有清诗咏之。
梁成楠的《田家春日》中有“寿以蕃薯酒”,蕃通“番”,蕃薯,即番薯,亦即红薯。前述《番薯谣》有“岛人充飧兼酿酒”之句。黄化鲤的《咏地瓜》也赞叹:“酿成佳醴异香清,太白觞飞醉月倾。”
作者单位:湖南省粮食局
责任编辑:万佩琪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正式启动2021/6/21 16:04:20
- “闽”见湘滋味 湖南好粮油飘香福州2021/6/21 14:50:36
- 优质粮食工程答卷优异优粮增加超5000万吨2021/6/21 11:33:04
- 北京20万亩小麦开镰收割2021/6/21 11:32:21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启动2021/6/21 11:31:44
- 护航产业发展棕榈油期权在大商所上市2021/6/21 11:30:56
- 山东省长李干杰到潍坊调研小麦收割粮食收储及燃气安全管理等工作2021/6/21 9:45:54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