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反馈| 投稿专区| 加入收藏| 注册会员|
热门搜索:小麦粮食视频

提示

您还未开通数字报,数字报会员可免费查看!

从美洲到中国之玉米的传播之路

2023/5/25 14:48:35粮油市场报收藏

粮食作物是农作物中的首要作物,关乎人类的生存与繁衍。对于世界上人口最多、拥有14亿多人的中国来说,“民以食为天”的感受亦是深刻。美洲的农作物中,也以粮食作物最为重要。据统计,历史上美洲印第安人驯化、培育、种植的和美洲特产的农林作物有60余种,其中影响很大、分布很广的大致分八类(包括粮饲、经济、干果、蔬菜、水果、药材、提香、观赏作物等)20多种。玉米传入中国,其渠道比较多。三条途径传入玉米的时间,都在16世纪中叶偏后。

玉米学名玉蜀黍,禾本科,一年生草本。也俗称苞谷、玉麦等。玉米对土壤气候水肥的适应性强,要求低,生长快,产量高,耗工费时少,便于贮藏,又耐旱、抗冷、耐瘠,其优点突出众多,因此在大约两个世纪内传遍了全世界。玉米的传播、进一步改良和被培育出新品种,极大地解决了各洲人民的吃饭问题和饲养畜禽所需的饲料问题。

距今约7000年前,玉米开始在墨西哥中部高原谷地得到驯化和种植。秘鲁发现有4000多年前贮藏玉米的大型石结构仓库。印第安人还把玉米和人一起奉为生命的象征,雕刻在玛雅人的纪念碑和墨西哥恰帕斯州帕伦克的金字塔上。在印第安人的长期选育和培植下,到15世纪末已基本形成了各栽培种或品种的主要特征。

哥伦布探险队首次航达美洲后就“发现”了玉米。哥氏在1492年10月16日的日记中首次提到它并称之为“印第安谷物”。他说:“这个岛(指菲迪南岛—长岛)遍地葱绿……他们全年都耕种和收获印第安谷物及其他作物”。11月15日,哥氏又写道:“在那里(此时他们在古巴)有一片土地,种植着一种作物,结的果实有点像小麦,当地人称之为马西日(Mahiz,即后来西语maiz、英语maize的词源,意为玉米)。”玉米作为哥伦布等当时欧洲人从未见过的奇特作物,引起了船员们的极大兴趣,品尝之后,哥伦布一行对它的味道大加赞赏。探险队返航时,哥伦布带回了玉米。在他献给西班牙国王和王后的礼物中,就有一包金黄的玉米粒。玉米从此进入欧洲。

1494年,意大利的一份小册子对玉米有了初步的描述。1511年,植物学家彼得•马特对玉米的介绍广泛流传。1532年,意大利的植物标本室中已有了欧洲栽培玉米的标本。德国博物学家福克斯则在他1542年的《植物志》(或译《植物图志注》)中画出了玉米植株的精确图样,并介绍说当时各庭院里都有玉米栽种。16世纪的西班牙史学家传教士萨尔贡在他1577年出版的《新西班牙事物通史》中详细地描写了玉米。

从16世纪中叶起,玉米慢慢离开了庭院,在南欧地区成为主要的粮食、饲料作物之一。17世纪时,玉米在伊比利亚半岛推广开来,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秣作物,传入欧洲地中海沿岸地区。在16、17世纪,玉米在欧洲各地的名称比较紊乱,有西班牙麦(粟)、印第安麦、土耳其麦(粮、粟、黍)、法兰西粟等十几个名称。这也反映了人们对玉米的认识和玉米传播的情况。

16世纪初叶,游弋在非洲西海岸的葡萄牙奴隶贩子将玉米传入西非刚果,当时称作“葡萄牙黍”。1561年的葡萄牙资料已提到非洲赞比西河流域莫诺莫塔帕(今赞比亚西部,津巴布韦北部,乃卡伦加人国家)的玉米。随后玉米迅速传到中非热带雨林地区。据17世纪初的荷兰人奥尔费特•达珀所见,玉米当时已在非洲黄金海岸(加纳)大量种植。与此同时,安哥拉以及非洲一些地方也种上了玉米。根据葡萄牙人的记载,1634年时葡萄牙殖民者已在东非的桑给巴尔种植玉米。

17世纪早期,玉米从土耳其人统治下的巴尔干引种到俄国及周围地区。接近18世纪末时,玉米在乌克兰、库班低地和格鲁吉亚的斯拉夫人中传开。随着时间的推移,玉米渐渐取代了粟(小米),成为俄国部分贫苦居民的主食之一。不过,在俄国中层和上层社会视野中,玉米直到19世纪还算是蔬菜,此后才逐渐被视作粮食。

1601年,西班牙人将玉米引入大洋洲马里亚纳群岛。17世纪末探险家威廉•丹皮尔发现玉米已是帝汶岛居民的大宗食品了。可见此时玉米已在南洋开始普及。1542年,葡萄牙人来到日本南部的种子岛,1579年又将玉米传入日本长崎。日本人把玉米写作“南蛮黍”或“玉蜀黍”。

玉米传入中国,其渠道比较多。简单来说,一是从西亚中亚沿陆上丝绸之路传入我国西北(陕甘);二是由葡萄牙人把玉米带往印度,然后经印支、缅甸等传入我国西南(云南),后推广及川黔;三是越印度洋、中国南海,由葡萄牙人和华商把玉米传入我国东南沿海(闽浙粤)。这三条途径传入玉米的时间,都在16世纪中叶偏后。

1560年(明嘉靖三十九年)中国始有对玉米最早的明确记载和形态描述。赵时春《平凉府志》卷四《平凉县•物产》载:“番麦,一曰西天麦,苗叶如蜀秫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实。实如塔,如桐子大,生节间。花垂红绒,在塔末。长五六寸。三月种,八月收。”其细节描写可以帮助我们明确判断其为玉米,而此前方志中所记的“玉麦”等作物,因无形态描述而难以判定为玉米。1573年(明万历元年)的文献首次说明了玉米由国外传入。田艺衡《留青日扎》卷二六《御麦》记:“御麦出于西番,旧名番麦。以其曾经进御,故名御麦……花开于顶,实结于节,真异谷也。吾乡(杭州)传得此种,多有种之者。”李时珍《本草纲目》则指出:“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又云:“苗心别出一苞,如棕鱼形,苞上出白须垂垂。久则苞拆子出,颗颗攒簇。子亦大如粽子,黄白色。可炸炒食之。”徐光启《农政全书》虽谈及玉米只有寥寥几笔,但值得注意的是,《农政全书》使用了“玉米”这个名称:“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

严格来说,徐光启《农政全书》只是在农书范围首次使用了“玉米”一词。研究发现,《农政全书》之前已经在文学作品范围内出现了使用“玉米”一词的情况。比如,明代小说《金瓶梅》中已出现了作为食品糕点的“玉米面”一词:如“登时四盘四碗拿来,桌上摆了许多嘎饭,吃不了;又是两大盘玉米面鹅油蒸饼堆集的”。这似乎又说明,明代玉米的栽培还很稀少,人们尚把玉米面视为比较稀奇的待客食品。

到了清代,由于人口增加,玉米完全传开并得到普及。需要补充的是,中国人不仅长于历史思维,留下了丰富的史书和史料,而且也善于形象思维,画下了许多关于玉米的历史图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画下了玉米的简洁图画,抓住了玉米植株的特征;清代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卷二《谷类•玉蜀黍》),更是画出了玉米的茎、叶和雄花序、雌花序(果穗)的细部。玉米图画在明清时期的出现,也侧面反映了玉米正在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在玉米的加工食用方面,中国人开发了多种食用法:包括水煮、烧烤、汽蒸玉米棒吃,炒玉米粒做菜吃,把玉米粒磨成粉做馍吃,把玉米粒打碎与大米或小米一起煮粥吃等。玉米对中国语言文化也有影响,例如,形成了流行的歇后语:“猴子(或狗熊)掰玉米(或苞谷)———掰一个丢一个”等。(张箭)


责任编辑:莉莉

相关新闻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

粮油市场报微信公众号

粮油市场报新媒体产品群

回复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