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吃饭”
2023/9/28 10:54:04粮油市场报收藏
□姚孝平
外公出生于1914年,养育了六个子女。那时外公家里穷,没有粮食,一家人常常吃不饱饭。到了秋天割稻季节,外婆就去捡稻穗。别人家割完稻谷的田,总有几束稻穗遗留在田埂上或杂草中,外婆就一路仔细找,发现了马上弯腰捡起,捏在手心里。
回家后,外婆把捡到的稻穗放在石臼里捣,去除稻壳,给家人熬一锅薄粥。一束稻穗没几粒米,而且有的还是瘪谷。所以,薄粥里的米稀得能数清,用筷子一捞,米粒就在碗里“游泳”。即使这样,闻到米香,一家人还是很高兴,都低下头“咕咕”地喝着,最后还要咂摸下嘴,把碗舔干净。
快年底了,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外婆就去外镇的一个地主家做佣人。做满一个月,除夕前一天,外婆背着一小袋米回家了。外公抽着旱烟,沉默着不说话。几个舅舅开心地跳起来。除夕夜,一家人终于能结结实实吃一顿干饭了。
母亲出生于1960年,她成长的年代,农村虽然还不富裕,但吃饱饭没有问题。大舅那时年轻力壮,勤快能干,和村上的一个姑娘好上了,经常去她家帮忙干活。可姑娘的妈妈总嫌大舅吃得多,有次大舅一气之下摔碎了盛粥的钵,回来了。外婆心疼大舅,说:“儿啊,别去了,家里总饿不着你。”
一家八口坐一起吃饭,热闹,声音也大。外公作为一家之主,坐中间位置,抽着旱烟,眼睛严肃地看着孩子们。有孩子嘴里边嚼边大声说话、饭粒掉地上不捡起、嘴巴嚼饭声音大、筷子一长一短、吃饭不端碗……看到这些,外公不说话,烟管先重重打在了手上。然后,等大家都不敢动时,外公才严厉地说了声:“好好吃饭!”
在外公眼里,吃饭是件很庄重严肃的事,马虎不得,吃饭就该有吃饭的样。外公“好好吃饭”的标准有四,一是吃饭要把碗捧起来;二是饭粒掉桌上或地上,要及时捡起吃掉;三是筷子要拿好捏紧;四是咀嚼声要小。
每次吃饭,外公都要做监督员。认真的,外公夸一句;调皮的,烟管伺候。饭后,外公语重心长地对孩子们说:“好好吃饭是对粮食的尊重。你尊重粮食了,粮食才能好好养育你,给你营养,供你长大。过去日子多苦,常常吃不饱饭,你妈还去捡稻穗做佣人。现在条件是好多了,但要记住,不能糟蹋粮食,一粒也不行。农民种粮流了多少汗,拔秧种田打药除草收割打谷,可以说稻谷是汗水浸泡膨胀大的。还是那句话,好好吃饭!”
母亲是外公六个孩子里最小的,她和五舅年龄相仿,小时候俩人又最调皮,挨外公的烟管最多。母亲后来回忆说:“我小时候吃饭,最怕你外公,稍微不认真吃饭,你外公的烟管就到了。那烟管黑乎乎的,虽然很轻,但打在心里很重,可以记一辈子的。”
外公的“好好吃饭”影响了母亲一辈子。母亲嫁给父亲后,也把这家教理念带到了我家。小时候,她总教育我认真端碗,好好吃饭。有时,我胡乱扒饭,碗边掉了不少饭粒,母亲就严肃地说:“你这个样子吃饭,你外公的烟管早就打下来了。”我没见过外公,更没机会见到外公的烟管,但在我心里,这烟管是神圣威严的。
好好吃饭,简单又朴素的一句话,体现了那个年代的农民对粮食的敬畏、尊重与爱惜,也成为我对外公的最深印象。没有烟管督促,但外公的话通过母亲的讲述,让我记在了心里。如今,我也四十岁了,我把外公的家教传承了下来,活成了外公眼里“好好吃饭”的样子。
责任编辑:莉莉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正式启动2021/6/21 16:04:20
- “闽”见湘滋味 湖南好粮油飘香福州2021/6/21 14:50:36
- 优质粮食工程答卷优异优粮增加超5000万吨2021/6/21 11:33:04
- 北京20万亩小麦开镰收割2021/6/21 11:32:21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启动2021/6/21 11:31:44
- 护航产业发展棕榈油期权在大商所上市2021/6/21 11:30:56
- 山东省长李干杰到潍坊调研小麦收割粮食收储及燃气安全管理等工作2021/6/21 9:45:54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