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与丝绸
2023/2/10 16:08:34粮油市场报收藏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蚕虫与桑树已经远远超越了其本身所具有的生物价值,深深地渗透到历代社会的诸多方面,形成独具中国风格的蚕桑文化,成为古老灿烂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由蚕丝所织造的丝绸还充当了古代东西方交流互鉴的“文明使者”,对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历史悠久的养蚕缫丝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将野蚕驯化为家蚕,野桑培育成家桑,并缫丝织绸的国家。各地广为流传的神话与传说,考古发掘的出土实物以及古代各种文献的记载等,都揭示了中国养蚕缫丝的悠久历史。
关于养蚕缫丝的上古神话有许多。关于养蚕缫丝的创始人,民间传说大都指向了轩辕氏黄帝的正妃———西陵氏嫘祖。传说嫘祖偶然发现桑树上的野蚕吐出的丝结成了茧,便把野生的蚕移到家中驯化成家蚕,并用家蚕茧缫丝、织绸。接着,她又把这种养蚕缫丝的技术教给先民。后来,嫘祖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
考古出土的文物资料,是说明养蚕缫丝起源最可靠的证据。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出土了许多距今5000至7000年的蚕茧、丝织品、纺织工具以及蚕形、蛹形的饰物等。这些宝贵的实物资料充分说明,早在嫘祖生活的史前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先民已经掌握植桑、养蚕和缫丝的技术。
相较于考古资料来说,文字的出现较晚。根据我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夏小正》记载,夏朝已经开始植桑养蚕。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中,已经有“蚕”“桑”“丝”“帛”等文字记载,且出现的频率很高,说明养蚕缫丝在社会经济和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不少诗篇描写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蚕桑生产活动,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蚕桑丝织业已经十分兴盛。
享誉世界的丝绸王国
历史悠久的蚕桑丝绸,是中国享誉世界的一张名片。从战国至清代中叶,中国的蚕桑丝织生产,在世界始终居领先地位。从战国时期开始,铁器工具和牛耕的普遍使用,使蚕桑业日益成为人们衣食和财富的主要来源之一。秦汉时期,蚕桑生产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植桑、养蚕、缫丝、织绸、印染与工艺等方面,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丝织品不仅满足国内富裕阶层人民的需要,而且大量用作朝廷馈赠佳品,并且远销世界各地,同时蚕桑和丝织技术开始向周边国家传播,促进了蚕桑丝绸业在世界范围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丝绸王国”。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部分士族和居民为躲避战祸迁往南方,使南方的蚕桑丝绸业有了较快的发展。隋唐时期,蚕桑丝绸生产加速推广,无论产量、质量,还是工艺技术水平,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五代十国时期,位于江浙一带的吴越国,蚕桑丝织生产又有长足的发展。不过总的来说,这时蚕桑业的重心仍在黄河流域。
宋元时期,黄河流域蚕桑生产明显衰退,而长江中下游流域在全国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总体来看,南方丝绸产量尚未超过北方,而且在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方面,北方仍居领先地位。明清时期,由于棉花种植推广,蚕桑业在许多地区衰落下去,但在长江下游太湖流域、华南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四川盆地三大区域,凭借良好的基础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呈现出繁荣景象。此时蚕桑生产和丝织生产有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社会分工,桑叶、蚕丝和绢帛生产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
鸦片战争之后80多年时间里,蚕丝业在近代机器生产工业与海外市场的冲击下,虽然逐步陷入困境,但仍旧是乡村经济的重要命脉和对外贸易的重要产业。至20世纪30年代,由于经营资金的缺乏、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世界产丝国家的排挤、人造丝的威胁以及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等,中国的蚕桑丝织业遭到空前浩劫。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丝绸生产和贸易从此得以复兴,丝绸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出口数量和国内销售量都成倍增长,生丝质量大幅度提高,蚕桑产业重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又以“丝绸王国”的雄姿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独具特色的蚕桑文化
蚕桑文化是根植于中华文明、具有中国特色的本源性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已经渗透到我国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文化艺术、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标识。蚕桑文化是农耕文明的象征。在悠久的历史时期里,蚕桑业在国计民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农桑为国本,历代统治者在抓紧农业生产的同时,十分重视蚕桑业,颁布各种“奖励耕织”“劝课农桑”的法令。
蚕一生经历蚕卵、幼虫、蚕蛹、成虫四个不同形态的神奇变化。在长期的养蚕缫丝过程中,人们为寻找精神寄托,形成了独特的蚕桑民俗。
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将蚕桑丝绸融入到文化艺术中,积淀了大量与桑、蚕、丝相关的文字符号、神话、风俗、诗词、书画、礼仪、服饰、丝织技艺等文化元素,形成蚕桑文化的丰富内容。
2009年9月,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经过几千年的广为流传,蚕桑文化已经渗透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如生活必需品的丝绸服饰、蚕丝被,环境装饰的缂丝与刺绣,文化用品的锦书、帛画,民间交往的馈赠礼品等,无不昭示着民族特色。此外,从医药应用到美容保健,均能看到蚕桑的身影。
如今,我国各蚕区正深度挖掘当地蚕桑文化内涵,将蚕桑文化融入到蚕桑生产和茧丝绸业中,带动广大蚕农继承蚕桑民俗,引导丝绸企业以蚕桑文化为核心塑造品牌文化和企业文化,向国人乃至世界弘扬我国灿烂悠久的蚕桑文化。
影响深远的丝绸之路
我国古代的丝织品除满足国内需要外,很早就通过各种方式零散地远销到中亚、西亚以及欧洲。早在公元前5世纪,希腊历史学家就有关于中国丝绸和丝绸贸易的记载,并称中国为“Serice”,意即“丝国”。到了汉代,随着社会经济和蚕桑丝绸生产的蓬勃发展,丝绸输出贸易的规模和地区迅速扩大,并开辟了闻名古今中外的“丝绸之路”。
后来,随着中外在丝绸和蚕桑技术上的交流更加密切,丝绸贸易的范围和影响远远超出了丝绸本身,凡是贯通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商路,都称为“丝绸之路”。不仅有陆上丝绸之路,还有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这条交通线架起了东西方之间友谊和文明的桥梁,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我国通过“丝绸之路”,也引进和吸收了其他国家许多有益的东西,包括葡萄、苜蓿、蚕豆、石榴等植物品种和马匹良种、印度佛教哲学、希腊罗马的绘画以及乐曲乐器等,丰富了我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的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方各国之间的一条贸易之路,同时也是蚕桑文化走向西方、迈向世界之路,更是有着政治、外交、文化、科技等多重使命的交流之路,促进了亚欧大陆各国互联互通,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章林)
责任编辑:王莉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正式启动2021/6/21 16:04:20
- “闽”见湘滋味 湖南好粮油飘香福州2021/6/21 14:50:36
- 优质粮食工程答卷优异优粮增加超5000万吨2021/6/21 11:33:04
- 北京20万亩小麦开镰收割2021/6/21 11:32:21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启动2021/6/21 11:31:44
- 护航产业发展棕榈油期权在大商所上市2021/6/21 11:30:56
- 山东省长李干杰到潍坊调研小麦收割粮食收储及燃气安全管理等工作2021/6/21 9:45:54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