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反馈| 投稿专区| 加入收藏| 注册会员|
热门搜索:小麦粮食视频

提示

您还未开通数字报,数字报会员可免费查看!

祖母的粮食

2023/4/27 15:55:38粮油市场报收藏

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奶奶,对饥饿有着深入骨髓的记忆。父亲告诉我,上世纪70年代他才几岁,一家7口吃喝问题由奶奶掌控,她精打细算,一粒粮食恨不得掰成几瓣。

那时,玉米、山芋是苏北农村主打食材,炒萝卜丝、烧大白菜鲜有油水,偶尔在做菜时加几根海带丝,算是难得的“海鲜”了。只有家人过生日,才会炒两个鸡蛋、烧一块豆腐,那是多么幸福的享受啊。

奶奶的节约在熬粥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她用饭勺舀玉米面时,常踌躇很久,终于舀了小半勺,忽又重新将勺子伸进面袋,倒点回去。这才放心兑水,她尽量拌出一些面疙瘩,用筷子夹到沸腾的锅里,小心翼翼,生怕面疙瘩在沸水里化为乌有,然后再将残存在勺底的余面搅成面糊,倒进锅里。当水再次沸腾,面疙瘩已修成正果,奶奶用饭勺搅拌一下粥,那粥明亮可鉴,清影照人。

吃饭时,奶奶将面疙瘩尽可能盛给我年迈的太爷爷太奶奶,父亲多少也能得到点赏赐。她自己端着清汤寡水,独自坐在僻静的地方喝。爷爷心疼她,会偷偷将自己碗里的面疙瘩夹到她碗里。这怎能骗得过奶奶的眼睛?每次奶奶都将面疙瘩完璧归赵。奶奶不懂哲学,可她深知穷则思变的朴素道理。每到夏收秋收,都去田里捡拾庄稼。那时土地由生产队统一耕种,庄稼统一收割,粮食统一保管。田地经过收割后,总有一些“漏网之鱼”,那些遗漏的庄稼,得等生产队长发话,人们才可以捡拾。

捡拾时间大多在凌晨两三点。每当收获季节,奶奶晚上根本不敢合眼睡觉,生怕错过大好时机。她常坐在床头,借着煤油灯微弱的光线,缝缝补补。有一回,父亲被一声尖叫声惊醒,原来奶奶边缝衣服边打盹,缝衣针刺进了手指。

七岁的那个夏天,父亲终于可以和奶奶一起去地里捡拾庄稼了。头顶上星光闪烁,田地边煤油灯摇曳着微弱的光芒,爱好文学的父亲对我说,那个场景恍如饥饿岁月里闪动的诗意光华。站在田头,奶奶对父亲说“弯腰就是一个面疙瘩”。多么形象贴切的比方,弯下一次腰,捡拾一枚麦穗,积攒一个面疙瘩。

捡拾庄稼的阵势可谓盛况空前。队长一声令下,大伙争先恐后,有的拉着筢子,有的背着小筐,有的挎着篮子,人们恨不得再生出两只手来。有的会为一小撮麦穗稻穗的归属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动起手来。

有个作家曾在小说中写道,在那饥饿的岁月里,人们为了挣口吃的,抛弃了应有的温情。这似乎带有某种偏见。那年秋天,奶奶将舂好的大米,端了半碗给我年迈的表奶。半碗米如果熬米粥,足以让我们全家吃上好几顿。过了很久,我才知道,一次捡拾稻穗时,表奶和我奶奶同时发现了一捋稻穗,奶奶凭着年轻手快,抢先得手。可事后,奶奶却陷入了深深的自责。那半碗米许是奶奶内心深处的自赎吧。

80年代开始,似乎一切都变了,全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父亲舒口气对我说,前后巨变冰火两重天。奶奶请木匠打了张面板,削了根面杖,专门用来做手擀面。奶奶将面条切得细细的,长长的,用细碎的葱花拌上酱备好佐料,面条装碗后,浇上佐料,小院里顿时弥漫起幸福的味道。有了我后,父亲常带我回奶奶家,我不止一次享受过奶奶擀的面条,真是美味极了。

父亲13岁那年,将吃剩的小半碗面条直接倒进猪食盆,被爷爷抓个正着。爷爷大发雷霆,抄起大拇指粗的藤条狠狠揍了他一顿。奶奶保持少有的冷静,根本不去劝止。深夜醒来,他发现奶奶用温水毛巾,细心地敷着他的伤痕。见他醒了,奶奶轻声说:才填饱肚子几天,你就作践粮食,那是忘本啊!奶奶一脸严肃庄重,粮食似乎是她内心深处的神灵和信仰。从那以后,父亲再也没有浪费过粮食。

如今,奶奶已经年迈。几年前,她不慎摔断了一条腿,做过手术后,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前天回老家,奶奶非得做两碗手擀面给我吃。许是伤腿的缘故,做出的面条似乎没有以前的匀称细滑。吃着吃着,我忽然泪流满面。(郑若舟)


责任编辑:莉莉

相关新闻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

粮油市场报微信公众号

粮油市场报新媒体产品群

回复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