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19年中国小麦市场分析(2)
2020/2/25 15:47:51粮油市场报收藏
二是收购总量处于历年较高水平。根据统计,2019年主产区小麦累计收购7076.2万吨,同比增加2061万吨。其中:河北收购739.7万吨,同比增加269.9万吨;江苏收购1243.8万吨,同比增加223.1万吨;安徽收购1069.9万吨,同比增加537.4万吨;山东收购1130.1万吨,同比增加202.7万吨;河南收购2027.3万吨,同比增加820.8万吨;湖北收购161.7万吨,同比增加1.2万吨。按照小麦总产量13359万吨计算,全社会收购小麦已经超过产量的半数,达53%。
数据来源: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各研究机构
收购总量同比大幅提升的主要原因是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启动和执行。自6月5日、12日批准安徽、江苏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后,7月上、中旬又先后批准河南、湖北、山东、河北等省启动托市收购。虽然启动时间偏晚,但6个主产省全面启动收购,奠定了收购基础。综合各类新闻媒体及机构报告,托市小麦收购量或在2200万吨左右。同时,价格持续平稳、农民售粮踊跃也促使各渠道的收购量大幅提升。
三是高等级小麦收购量占比提升。纵观今年夏粮收购,入库小麦等级高是一个突出亮点。据市场调查,今年主产区企业的收购标准从新粮上市初期的三等(750g/L)或以上、水分不超14%、杂质控制在1%以内、毒素不超1000μg/kg,逐步提升到容重不低于780g/L(超二等)、水分不超12%、杂质控制在0.5%以内、毒素不超500μg/kg,否则扣量或扣价,容重低于760g/L的、水分超过12.5%的、杂质超过1%的拒收。部分地区的个别企业要求更高,有的要求容重不得低于一级(790g/L),有的在入库前甚至要过两遍筛。
国库收储及小麦托市收购的入库等级也普遍提升。据了解,主产区不少执行托市收购的库点今年入库小麦的等级绝大多数在二等以上,一等小麦占比显著提升。
造成这样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今年小麦的品质大幅提升给予了市场收购好粮的绝佳机会。据实地调研发现,今年黄淮、江淮流域主产区小麦的等级比往年提升了不止一个等级,而华北地区主产区小麦则普遍在一等以上。另一方面,产量大幅提升制约了市场价格提升空间,企业及粮库收购时有了极大的议价空间和挑选余地。
(三)终端消费不振,托市小麦交易低迷
2019年,托市小麦交易总体呈“投放增加、交易清淡、价格下跌”等弱势特征。
数据来源:国家粮食交易中心
投放方面,2019年全年累计投放40周,周均投放量300.4万吨,较2018年增加78.2万吨。扩大投放量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可以满足更多地区对原粮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可以加快库存去化。除6个主产省正常投放托市小麦之外,在2019年末新疆、陕西、山西也开始投放临储小麦及移库小麦。
成交方面,2019年累计成交266.5万吨,较2018年减少599.5万吨,减幅近70%;周均成交6.7万吨,较2018年减少17.4万吨。成交量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上半年市场受“交易底价下调”的传言影响,企业参与交易极度谨慎;二是下半年国内小麦产量质量大丰收,加之现货价格优势明显,更是鲜有参与托市小麦交易;三是整个宏观消费不振,在总量上制约了企业采购积极性。
2019年临储小麦成交均价2306.5元/吨,较2018年下降114.51元/吨。成交均价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家在5月22日针对2014年至2018年产托市小麦的交易底价统一下调至2290元/吨,降幅达60-120元;二是年中及年末投放的2013年及之前的低价小麦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整个成交均价。
(四)托市政策继续执行,价格水平维持不变
国家发改委在10月12日正式发布《关于公布2020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的通知》,发布时间较上年提前了一个月有余。“通知”明确2020年国家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国内外市场价格和产业发展等因素,经国务院批准,2020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每吨2240元,保持2019年水平不变。同时要求各地要引导农民合理种植,加强田间管理,促进小麦稳产提质增效。
数据来源:国家发改委
同时下发《关于完善小麦最低收购价有关政策的通知》,要求自2020年起对最低收购价小麦限定收购总量。其中,限定2020年最低收购价小麦收购总量为3700万吨,按照分两批下达方式执行,其中,第一批数量为3330万吨(限定收购总量的90%),不分配到省;第二批数量为370万吨,视收购需要具体分配到省。
分析来看,继续执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并维持价格水平不变,是在“新粮食安全观”指引下的切实举措,其主要目的是在“惠农”而非“保价”;对托市收购量限制也不会影响到农民售粮。根据历年托市小麦收购的统计情况,2006年至2019年执行托市政策的14年来,最低收购价小麦的平均收购量仅为2352万吨,远低于明年限定的3700万吨,而且自2010年以后,小麦的托市收购也再没超过2900万吨。同时,万一未来某年出现小麦超级大丰收,在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管理下,相信有关地区也会有相应的应急预案避免出现“卖粮难”问题。
(五)强麦期货极不活跃,规则修订促功能发挥
回顾2019年强麦期货表现情况,除主力1905合约在进入4月份交割月时出现一波大幅上涨外,全年行情弱势运行。据统计数据,年内强麦主力合约最高2740元/吨,最低2126元/吨;全年累计成交量为12405手或24.81万吨,同比上年减少88.4%,全年累计成交金额60255万元,同比减少89.1%;全年期转现数量为零,而去年为129手或2580吨,全年实物交割仅为10手或200吨,去年为1023手或20460吨。
数据来源:文化财经
针对强麦期货交易日益萎靡的形势,切实发挥期货服务现货的功能作用,郑州商品交易所于2019年9月24日发布公告,对强麦期货业务规则进行修订完善。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整强麦期货基准交割品及替代交割品的各项质量指标及升贴水、调整指定强麦期货交割仓库及车船板交割服务机构、发布《强麦期货交割品种纯度鉴定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旨在促进标准定位更明晰、期现交割更顺畅的流程机制。此次规则修订是自2014年12月份修订以来较大幅度的一次修订完善。其中,调整升贴水幅度、制定纯度检验机制,能够有效体现“优质优价”的特性;交割方式改为车(船)板交割、增加交割预报将提高交割效率,减少争议,并有助于买卖双方合理安排生产经营。
三、2020年我国小麦市场展望
(一)播种顺利奠定丰收基础
2019年秋冬种进展顺利。根据调研情况,主产区农民种植意向稳定,冬小麦种植面积保持稳定,各地适期播种,土壤墒情为近5年同期最好,为冬小麦种植创造了较好的条件。种植结构继续优化,全国优质专用小麦种植比例达33%,较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据中央气象台网站信息,2019年12月末,西北地区、华北和黄淮北部冬小麦进入越冬期,黄淮南部、江淮、江汉和西南地区大部冬小麦处于分蘖期;云南局部进入孕穗期。总体来看,各地区土壤墒情适宜,利于小麦冬前分蘖生长及安全越冬。全国冬小麦一、二类苗占比分别为20%、80%,一类苗与上周持平,二类苗较上周增加1个百分点。
基于近5年我国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情况,预计2020年我国小麦总产量将稳定在1.31-1.33亿吨之间,而最终质量的高低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获期气候状况。
(二)供应充裕局面将继续保持
预计2020年上半年国内小麦供应的主渠道依旧是托市小麦投放。据统计,如把2019年新收的托市小麦计算在内,粗略估算托市小麦库存约在9300万吨左右,足能满足全国一年的制粉用量。而其中2014年所收的托市小麦剩余约960万吨,存储期接近6个年头,已经到了不适宜存储阶段,值得密切关注。作为市场供应的辅助渠道,各级储备粮轮换也将在2020年上半年陆续开展,尽管数量相对较少,但要在固定的时间段内轮出一定数量的小麦,也会对相应区域的供需格局产生阶段性影响。农户及基层粮点的存余小麦是市场供应的补充渠道,根据推算,这部分余粮或在2200万吨左右,由于2020年春节在1月份,基层存粮或将在2月中旬后陆续进入销售阶段,考虑到农户自留口粮部分,预计接新前或有约1200-1500万吨小麦供应市场。
2020年下半年,新小麦全面上市流通,如果新小麦的产量和质量能达到常年水平,在一定范围启动托市收购的可能性较大,此举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市场的供应压力,但在四季度后伴随着各级政策性小麦的投放,市场上的供应压力依旧不减。
总体来看,2020年小麦的供应格局相当宽松,而在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行业一旦形成这种共识,这种宽松局面将进一步加剧。
(三)终端需求缺乏实质提振
消费需求方面,口粮和饲料粮是小麦消费的主要渠道,但这两个领域目前都呈现疲弱态势。据机构测算,2019/20年度小麦总消费量约为12350万吨,其中小麦的制粉消费占总消费量的约75%,即9230万吨左右,而从实际的开工情况来看,预计年度小麦制粉消费量或难超过9000万吨,主要原因和当前国内宏观运行形势有直接关系。据专业机构预测,2020年我国GDP增幅或在6%左右,能够顺利实现“翻两番”的增长目标,依旧属于中高速增长,但全社会就业形势、污染防控监管措施等多种因素将会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面粉的终端消费。同时,非洲猪瘟疫情全面消除尚需时日,麸皮消费量也难有全面提升,局部地区麸皮或因供需关系趋紧,行情存在稳中趋强的机会,但从大范围看,麸皮销售依旧难以对面粉加工企业带来更多的经营收益。
在饲料消费领域,小麦作为水产料和肉禽料的使用量相对稳定,但由于总体使用量相对较小,对小麦行情的影响并不明显。在用量较大的猪饲料中,由于近年来玉米收储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小麦和玉米之间的价格差距逐步扩大,饲用小麦在猪料配比中也逐步萎缩。据市场信息,2019年底,饲料级小麦的平均价格在2240元/吨左右,相比饲用玉米价格高出约200元,而按照2020年小麦的供需形势,饲料小麦的价格尽管或有所下调,但玉米价格也会因多种因素,如国内玉米集中上量、大量进口玉米及饲料替代品、养殖需求不及预期等,而走弱,依旧难以对玉米形成大规模替代。预计2020年国内小麦的饲用消费或在1400万吨左右。
(四)托市政策继续执行,价格预计不变
2020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继续执行,根据2019年四季度小麦的价格走势,综合考虑2020年市场的供需格局,2020年小麦托市政策大面积启动的可能性较大。其中,湖北、安徽、江苏以及河南、山东部分区域或在6、7月份根据市场情况陆续启动,考虑到新麦上市期间市场价格的运行趋势,河北省在2020年启动托市存在一定难度。根据近几年国内小麦市场的价格走势、供需形势、购销结构以及企业经营状况等因素综合判断,如果2020年新产小麦的产量和质量能够达到常年平均水平,预计2020年全社会累计收购总量或在6800-7000万吨之间,其中,小麦托市收购量预计在1800-2000万吨之间。
预计在2020年10月份将继续公布2021年小麦托市收购价格水平,预计2021年小麦托市价格水平将维持不变,即2021年小麦托市收购价格为2240元/吨(三等)。判断依据主要有三,一是维持托底价格不变是维护国家新的粮食安全观的战略需要;二是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现小康的根本需要;三是确保粮食价格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尽管2020年国家调整不合理库存的重点在稻谷方面,但依旧建议市场应对存储时间较长的托市小麦保持高度关注。无论是直接下调政策粮交易底价,还是通过其他方式加快出库,但凡去库存操作都会是和价格挂钩,也都将会对市场产生显著影响。
(五)小麦价格将维持在合理区间运行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及“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良好开局打下更好基础的关键之年,既是决胜期,也是攻坚期,在这种背景下,确保粮食价格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的意义重大。
以此预计,标准品质三等白麦在2020年接新前,主产区陈小麦的到厂平均价格或在2300-2380元/吨之间;如果2020年新麦产量和质量正常,新麦上市初期的粮库主流收购价格或在2160-2200元/吨之间;收购期结束至2020年底,预计主产区加工企业的入厂平均价格或在2280-2400元/吨之间,其中,华北地区的小麦平均价格或在2340-2400元/吨范围,江淮、黄淮地区的小麦平均价格或在2280-2360元/吨区间运行。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申洪源
责任编辑:戚燕娣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正式启动2021/6/21 16:04:20
- “闽”见湘滋味 湖南好粮油飘香福州2021/6/21 14:50:36
- 优质粮食工程答卷优异优粮增加超5000万吨2021/6/21 11:33:04
- 北京20万亩小麦开镰收割2021/6/21 11:32:21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启动2021/6/21 11:31:44
- 护航产业发展棕榈油期权在大商所上市2021/6/21 11:30:56
- 山东省长李干杰到潍坊调研小麦收割粮食收储及燃气安全管理等工作2021/6/21 9:45:54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