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的植物:秋黍之实
2017/11/16 11:31:32粮油市场报网收藏
看到小米总会想起诗经里那篇著名的《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看过诗经里好多篇关于植物的诗句,惟独这首《王风·黍离》充满了忧国忧民、伤时悯乱的厚重。
黍就是现在的小米,早在三千多年前,还没稻谷、麦子、玉米等农作物,应该是人们赖以果腹的主要粮食。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恍惚不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这是周朝的一位士大夫,路过旧都,见昔日的繁华宫殿,如今夷为平地,种上庄稼,感慨西周灭亡的痛惜伤感之作,读来悲怆而苍凉。
黍稷摇摇,中心悠悠。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一行行沉甸甸的谷子,在风中摇曳。从春天的嫩苗到夏天热暑时成穗,再到秋季里的籽实。我从没想过,在喝过的那一碗碗可口小米粥里,缭绕着如此悲怆灵歌的生命力。
小米,虽是粮食的一种,但和稻谷、麦子相比,似乎又多了几分野性和韧性。
它,既耐干旱、贫瘠,又不怕酸碱,能在我国南北干旱地区、贫瘠山区种植,适应性特别强。农谚有“只有青山干死竹,未见地里旱死粟”,说的是小米抗旱能力超群,像一个骁勇的斗士。
近代历史上,小米是战争里的功臣。“小米加步枪”说的就是解放军以及广大抗日民众抗击侵华日军的那段峥嵘岁月。小米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作为人民军队的主要食物供给,是给抗战军队带来胜利的重要后盾之力,帮助人们度过了艰难困苦的战乱岁月。
透过历史的画卷,我仿佛看到,在陕甘宁边区那片广袤的黄土地上,那一丛丛、一排排,经过战火的洗礼依然站立着的红红高粱、黄黄谷子。
记得小时候我就很喜欢母亲煮的小米粥,中学在外地读书,寄宿,常会胃痛。每逢周末回家,餐桌上总会摆上一碗温热的小米粥,母亲说小米粥养胃滋补,美美地喝上几口,真是暖到了心里。现在的粥种类繁多:皮蛋瘦肉粥、八宝粥、五谷养生粥,等等,色美味香,不一而足。可我最喜欢的还是母亲炖煮的小米粥,虽然与别的粥相比,少了那般甜腻和厚味,但平淡的味道里却能喝出小米原始的香醇。就像苏东坡说的:人间至味是清欢。
自然界的草木,春生、夏长,秋凋、冬藏,岁岁荣枯,四季轮回,引发了人们多少的感慨与联想。而一粒粒灿黄饱满的小米,在秋季里成熟弯腰,却总能叫人踏实安心。
小米既能制糖又可酿酒,还有食疗之效:《本草纲目》说,小米“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谷米炖煮后,性极平和,其营养丰富,滋阴养血,有“代参汤”之美誉。北方许多坐月子的妇女,都有用小米加红糖来调养身体的传统。若嫌滋味寡淡,还可加红枣、桂圆、枸杞等以增其甜香。
一碗热粥里盛放的是母亲对儿女的慈爱,是妻子对丈夫的柔情,是孩子对父母感恩的心意,是游子对故乡牵念的情怀。今天的小米没有了黍离之悲、战争之痛、穷困之苦,有的只是更加甜糯绵软的香浓。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县粮食购销总公司
责任编辑:万佩琪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正式启动2021/6/21 16:04:20
- “闽”见湘滋味 湖南好粮油飘香福州2021/6/21 14:50:36
- 优质粮食工程答卷优异优粮增加超5000万吨2021/6/21 11:33:04
- 北京20万亩小麦开镰收割2021/6/21 11:32:21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启动2021/6/21 11:31:44
- 护航产业发展棕榈油期权在大商所上市2021/6/21 11:30:56
- 山东省长李干杰到潍坊调研小麦收割粮食收储及燃气安全管理等工作2021/6/21 9:45:54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