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圩田:农田开发的创举利弊并存
2017/7/17 16:49:58匿名收藏
□庄华峰马陵合
圩田(又称围田)是我国江南人民创造的农田开发的一种独特形式,它广泛分布在江苏西南部、安徽南部和浙江西北部,是该地区土地利用的重要形式。
沈括在《万春圩图记》中记载:“江南大都皆山地,可耕之土皆下湿厌水,濒江规其地以堤,而艺其中,谓之圩。”其最主要的标志是具有合围的堤。围内开沟渠,设涵闸,有排有灌。这种田制早在三国时期已开端绪。曹魏和孙吴出于军事的需要,在江淮地区进行大规模屯田,“屯营栉比,廨署棋布”(左思:《吴都赋》)。
在这些屯田中筑堤防水,开始出现了圩田的雏形。到了南朝,围湖造田有了新的发展,太湖地区呈现出“畦畎相望”“阡陌如秀”(《陈书·宣帝纪》)的景象。唐代太湖地区的水利营田,已进入一个新的开发时期,无论是圩堤建设的规模,还是防洪、排灌工程兴建的数量,都比以前有所提高。五代时期的吴越在太湖流域治水治田,发明并完善“塘浦制”,七里十里一横塘,五里七里一纵浦,纵横交错,横塘纵浦之间筑堤作圩,使水行于圩外,田成于圩内,形成棋盘式的塘浦圩田系统。北宋末年,都城迁至浙江临安,南方人口剧增,迫切需要增加耕地,圩田便成为开发江南广大低洼地区的重要形式。乾道年间(1165~1173年)曾设招田之官,大兴围湖造田,促进了江南圩堤建设。当时太湖流域及长江沿岸的江宁、芜湖、宁国、宣州、当涂等地都兴起大批圩田,堪称圩区建设的鼎盛期。明、清两朝曾把发展军屯、民屯作为养兵裕国之本,再度加大沿江圩堤建设的力度。新中国成立以后,江南地区的圩田面积仍在扩大,并继续发挥着作用。
圩田的开发主要是针对江南地区水乡泽国的地理特点,使大量沿江沿湖滩涂变成了良田。这种土地利用形式是江南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的伟大创举,它在抗御旱涝、夺取稳产高产方面有着诸多的优越性。但是,圩田这种垦殖形态利弊并存,过度地开发势必会带来相应的环境问题。第一,破坏了原有的湖泊河流水文环境,造成“水不得停蓄,旱不得流注”的严重局面,这便给圩田大大增加了防患水灾的压力。第二,历代地方政府在圩田管理方面也是各自为政,使因破圩而形成的局部水灾年年有之。第三,大量构筑圩田,影响到湖泊的蓄水量。如太湖地区大量利用湖边滩地修筑圩田,致使该地区的灾害频频发生。据研究,从西汉到北宋的1300年间,太湖地区有记载的大旱大涝只有14次;而元明两代360年间却有大涝大旱26次。
责任编辑:wjy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正式启动2021/6/21 16:04:20
- “闽”见湘滋味 湖南好粮油飘香福州2021/6/21 14:50:36
- 优质粮食工程答卷优异优粮增加超5000万吨2021/6/21 11:33:04
- 北京20万亩小麦开镰收割2021/6/21 11:32:21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启动2021/6/21 11:31:44
- 护航产业发展棕榈油期权在大商所上市2021/6/21 11:30:56
- 山东省长李干杰到潍坊调研小麦收割粮食收储及燃气安全管理等工作2021/6/21 9:45:54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