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反馈| 投稿专区| 加入收藏| 注册会员|
热门搜索:小麦粮食视频

提示

您还未开通数字报,数字报会员可免费查看!

《诗经》里的植物:护生者荠

2018/1/26 10:11:10王张应收藏

2018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

52.00

很早认识荠菜,它是身边一种野菜。对荠菜有亲切感,类似对儿时的小伙伴。  

在家乡那有山有水、不温不寒的丘陵地区,荠菜随处可见。田间地头,乡路两边,只要能生草的地方,都是荠菜的地盘。  

春天一到,天气回暖,许多草木尚在返青的梦寐中,荠菜率先绿了。零星的绿,散落在枯草丛中,很不起眼。蹲下身子细看,那种绿色小草,体形如心,叶片如羽。等到草木葱茏时节,荠菜便会被淹没在万绿丛中。或许还能找到它的身影,那时它会开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花,远看如满天星斗,近看如米粒洒地。  

大概因为荠菜开白花,花小如米,在吾乡,它不叫荠菜,叫地米菜。偶尔,也有人叫它护生菜。  

这“护生”二字,可不是乡人的随口溜。  

原来,地米菜在吾乡只是一种卑贱的野菜。

  

每岁春荣冬枯,自生自灭。乡人发现,放养的猪到了野外,最喜啃食地米菜。于是,打猪草时,便将地米菜同其他野菜野草一起纳入篮中。后来,遇上灾荒,口粮不够吃,人们不得不去野外找食。许是受了地米菜名字中“米”的启发吧,乡人认定它跟人有缘,便将其作为充饥的对象。采回洗净煮熟一尝,果与自家种的菜蔬没两样,还多些淡淡的香甜。地米菜帮助乡人度过了好些青黄不接的日子,乡人对它心存感恩,并不因为好吃,便将它一网打尽。乡人多有讲究,无灾无荒,不食地米菜。在乡人看来,谁的吃食还是留给谁吧,不可夺食于口。  

地米菜不仅救人于灾荒,还救人于病痛。遇腹泻,遇水肿,遇内伤吐血以及妇人崩漏,乡人会求乞乡间土郎中。土郎中给出的药方很简单,多是地米菜,再佐以车前草,或者蜜枣、龙牙草之类,用水煎服。反复几次,果然病愈。由此,乡人看出,此菜大善,真的护生。  

巧了,乡人眼里护生的地米菜,学名荠菜,另外一个名字正好叫做护生草。故说荠菜护生,名副其实。  

关于荠菜的功用,古人有文字记载。西汉刘向《别录》曰:“利肝,和中。”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明目,益胃。”清赵学敏《陆川本草》曰:“消肿解毒,治疮疖、赤眼。”历代文人墨客,多爱食荠菜,喜将荠菜写入诗文。范仲淹最爱荠菜,专门写有《荠赋》:“陶家翁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入口中,嚼生宫商角徵。”苏轼是文学家,也是美食家,他好荠菜,亲自动手把荠菜做成美味佳肴。苏轼《与徐十二书》中道:“今日食荠极美……虽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其法取荠一二升许,净择,入淘米三合,冷水三升,生姜不去皮,捶两指大同入釜中,浇生油一砚客,当于羹面上……不得入盐醋,君若知此味,则陆海八珍,皆可鄙厌也。”不是饮食行家,说不出这些做菜的道道。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诗曰:“三月荠菜饶有味,九熟樱桃最能名。”郑板桥会吃,他最爱吃三月的荠菜、九熟的樱桃。  

如此写荠菜的诗文,其实都步了后尘。  

最早将荠菜入诗,是《诗经》。《国风·邶风·谷风》曰:“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简简单单八个字,以荼之苦,反衬了荠之甘,足见远在《诗经》时代人们就爱荠菜的甘美了。  

荠菜,这种从《诗经》里走出,一走便走过了三千年历程的草本植物,因其护生,大受世人欢迎。如今,该野菜一点都不野了,大棚里天天有产出。于是乎,好荠菜者有口福了,一年四季皆有新鲜荠菜可食。  

到饭馆,菜有荠菜肉圆子,荤素搭配,口味刚刚好。主食有荠菜饺子,还有荠菜包子。喜欢哪样,自己点吧。若嫌不够味,专程回趟家乡吧,吃一口清炒地米菜。那味道,除了满足口福,或许还能降解乡愁呢。  


责任编辑:万佩琪

相关新闻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

粮油市场报微信公众号

粮油市场报新媒体产品群

回复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