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反馈| 投稿专区| 加入收藏| 注册会员|
热门搜索:小麦粮食视频

提示

您还未开通数字报,数字报会员可免费查看!

行业观察:“绿色、有机、无公害”的那些事儿

2017/8/29 9:31:02粮油市场报收藏

2018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

52.00

有媒体近日曝出市场上流通的“有机蔬菜”等有机食品充斥着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其生产流程并不符合有机食品的标准,但是通过“花钱买证”及贴牌生产等方式“洗绿”后,其价格却能达到普通蔬菜价格的数倍,从而获取暴利。而真正的有机食品却面临价高利薄、劣币驱逐良币的窘境。

1010976_intro2.jpg

对于此现象,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对南方日报记者表示,消费者不具有辨别该类产品真伪的技术能力,更多地依赖于认证机构的监管以及行业自律,但是目前这些都不能满足建立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有序市场的要求。

可疑的“贵族身份”

“‘有机’实际上是一个非常科学的概念,比如说欧盟的标准:只有当某一产品100%的配料,农产、非农产和添加剂均符合该法令要求时,该产品才能在销售标签上注明为有机产品。”郑风田说。

他所说的法令就是欧盟于1991年7月22日就已开始实施由欧洲共同体颁布的NO.2092/91农产品有机生产法令,从而统一了有机生产的农产品和食品的生产、加工、标签和认证标准。它规定100%的配料为有机成分,少一点都不行。

中国在有机食品的规定上也参照了国际标准:生产基地在三年内未使用过农药、化肥等违禁物质;种子或种苗来自自然界,未经基因工程技术改造过等。在这种严格的标准之下生产的“有机食品”变得十分昂贵。以蔬菜为例,有机蔬菜的价格普遍高出普通蔬菜2-3倍,堪称菜中贵族。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产品,这三个产品构成了一句说起来很连贯的句子:绿色、有机、无公害。但对于三者之间的差别,却鲜有人能说清楚。

郑风田直言,无公害与绿色食品的概念在未来都可能会消失。绿色食品的概念最先出来,实际上是学习国外的,但是拿过来之后我们把这个概念泛化了,本来绿色食品的认证标准就比国外有机食品的还要低,后来又出来一个更低标准的无公害认证。这样就形成了三个不同的标准一起存在的现象,而且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就是认证之后缺乏监管,且不跟国际接轨。

作为最贵也是最高标准的有机食品,禁止使用一切化肥农药;根据中国绿色产品发展中心的介绍,作为中配版本的绿色产品是指产自优良环境,按照规定的技术规范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产品安全、优质,并使用专用标志的食用农产品及加工品,其并不拒绝使用化肥农药;无公害实际上是最低的市场准入标准,其不禁止使用农药化肥,但是不能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化肥。

“无公害本身的标准就很模糊,不禁止使用化肥农药,想用多少谁来管?绿色食品有两个标准,高标准的相当于有机食品,低标准相当于无公害食品。比如绿色食品分为A级产品,允许限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一些毒性低微、残留时间短的、容易清除的一些低毒高效的农药。AA级有三年的转换标准,很多东西不让使用,已经接近于有机食品标准了。所以这个事情总有些奇怪的地方。”郑风田认为,有机食品的概念最先在国际发端,但是这个概念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之后,实际上延伸出三个概念,“绿色”的概念已经泛化了,和普通食品相比,高到什么地方很难说出来。

“绿色食品”概念的中国化

自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后,许多国家从农业着手,积极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以减缓石油农业给环境和资源造成的严重压力。在这种国际背景下,我国决定开发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食品,并且将它们定名为“绿色食品”。“实际上,绿色食品以及无公害食品的概念是一个中国化的产物,国际上并没有‘GreenFood’。”郑风田说。

1990年,中国正式宣布开始发展绿色食品。“绿色食品工程”首先在农垦系统正式实施。在“绿色食品工程”实施后的3年中,完成了一系列基础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农业部设立绿色食品专门机构,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总公司、绿色食品办公室等经营和管理机构,并成立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通过委托全国各地分支管理机构,协助和配合中心开展宣传。

此外,还颁布了《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等有关管理规定;对绿色食品标志进行商标注册,确立了标志的权威性。1993年,全国绿色食品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峰,当年新增产品数量达到217个。

2002年,农业部在《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目标是:“通过健全体系,完善制度,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全过程的监管,有效改善和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力争用五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食用农产品无公害生产,保障消费安全,质量安全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中等水平。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应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随着“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全面推进,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三个概念体系建立完成,形成了一个高中低标准并行的农产品市场。到2003年底,全国认证企业总数达到2047家,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总数达到4030个。2003年,绿色食品产品实物总量达到3260万吨。

同年年底,农业系统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以及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人们对于绿色、有机食品的市场认可度水涨船高,也更愿意消费带有该类标识的产品。

根据农业部统计数据,自1990年启动绿色食品工程以来,目前,全国绿色食品企业已超过1万家,产品接近2.5万个,基地面积近2亿亩,部分产品已占主要农产品总量的5%至8%。自2003年农业系统有机农产品认证启动以来,全国认证企业接近1000家,产品接近4000个,且数量还在增加。

“这么大规模的认证企业,监管能否跟的上就是个问题了。比如负责认证的机构,总共就那么多人,发证是一方面的工作,监管实际上也应该是很重要的工作内容,但实际上,却无法做到进行全面的监管,就导致很多的认证企业并没有完全遵守标准执行生产经营,市场上充斥各种乱象。”郑风田说,而且,与欧洲等地区相对比又缺乏行业自律以及行业内协会组织的自发监管。

真有机是微利 假有机是暴利

山东燎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爱红说,以绿色黄瓜为例,为了让菜农有积极性,公司收购价比市场价每斤高2毛钱,再加上分拣、贴牌、包膜、损耗等,每斤成本至少增加1元。此外还有企业员工工资、物流运输、超市导购员工资等费用。李爱红说:“不用农药、化肥,人力成本大大提高。真正的有机蔬菜,价格为普通蔬菜的数倍甚至10倍才能保本。”

寿光菜农之家联合社理事长朱在军说,在超市这个环节,销售成本一下子提高了。一些超市的进门抽成费高达20%,而且按品类收入场费,结算时间长达半个多月。

“我有一次碰到黑龙江种五常大米的农民,他说我们现在亏得一塌糊涂,卖不出去,因为我的东西成本高,比别人要贵,市场流通的假的五常大米在那卖,他们的成本没有我这么高。这就导致真正的有机食品的生产者最后生存不下去,劣币驱逐良币。”郑风田说。

郑风田认为,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是对认证部门的监管还有待加强。认证的机构应该是终身负责制,但是现在对于他们的制约比较弱。检测环节也有漏洞。

实际上,对绿色食品的认证标准有很多项内容。以绿色食品标准体系框架为例,绿色食品标准体系中现行有效标准125项,包括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和包装贮藏运输标准四部分,贯穿绿色食品生产全过程。

比如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标准,根据农业生态的特点和绿色食品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充分依据现有国家环保标准,对控制项目进行优选。分别对空气、农田灌溉水、养殖用水和土壤质量等基本环境条件做出了严格规定。

“很多认证企业也是为了生存需要,所以他们会把发了多少证书当做自己的业绩,至于是否能按照标准执行,这个就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了。正常来说,认证机构认证了100亩规模的产品,那么企业就只允许售卖100亩的产品,如果卖出去的多了,那么肯定要受到认证机构的监管。”郑风田认为。

当前绿色食品产业最主要的管理机构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将其认证、监测、监管程序概括为“依托我国农业系统,创造性地采取委托管理方式”。其表示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一个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各级绿色食品管理机构为主体、环境监测和产品检测机构为支撑、以社会专家为补充的工作体系,形成了共同推动事业发展、工作各有侧重的体制安排和运行机制。

目前,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委托的地方绿色食品管理机构有42个,其中省级35个,地市7个;各省委托的地市管理机构180个、县级管理机构840个。全国各级管理机构现有人员约2400人。全国共有绿色食品环境定点监测机构71家,产品定点检测机构38家。绿色食品专家队伍由覆盖全国各地、分布70多个专业的439名专家组成。

监管部门必须 做“有牙的老虎”

“消费者没有能力鉴别、企业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认证机构缺乏监管的力量,而且违法者的违法成本较低,这些都是导致绿色产品、有机食品市场乱象的主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政府监管部门变成‘有牙的老虎’。”郑风田说。

实际上,2012年10月1日,号称史上最严的《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新规大幅提高了抽检率和处罚力度,旨在整顿鱼龙混杂的绿色食品市场。新规规定,“绿色食品”头衔有效期只有3年,期限一到必须重新认证。而在此前,产品的认证都是终身制。新规出台前的办法,只提到对产品进行检测,至于怎么监管却没有详细规定。但新规更加注重监管,大幅提高抽检率。

“史上最严新规把认证机构变成了只有23家,去掉了很多。认证部门以前是只管认证,不管之后的跟踪监管,以前是没有的。现在一年会去看几次。”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毅说。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也采取积极措施,大力加强在这一领域的监管。2016年,我国共取消了110个绿色食品产品的标志使用权,是近几年“摘牌撤证”数量最多的一年,进一步向全社会释放了“从严监管,发现问题,坚决出局”的信号。近日,农业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2017年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抽检中,发现3个产品镉均超标,依据绿色食品相关标准,这3个产品被确定为不合格产品。

“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实际上应该是中国食品安全的一道屏障,但是现在利益的东西掺杂的太多了,对于中国的农业发展、食品安全实际上起到了一个很不好的作用,首先是这三个概念之间怪异的关系,三个标准之间到底哪个才是真正应该留下来的?比如无公害产品,既然不禁止使用农药,那如何评判?这个标准的科学意义在哪里?相对于我们吃的普通的蔬菜,你又高在了哪里?不能仅仅高在价格上吧?”郑风田表示。

而对于最高标准的有机食品,在消费者的概念中就是更健康、更贵,朱毅则表示,有机食品最早的时候是出于环境保护的心理,希望有一种耕作方式在生长过程当中不使用非天然的化学物质,本身不经过基因改造,加工过程当中也不使用化学添加物,讲究纯天然,这样衍生出来有机食品的概念。真正的有机食品,它的生产成本会很高,价格也会很高。但是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科学家先后进行了200多次的独立试验,对比有机食品和传统食品在营养成分上的差异,始终没有找到充分的证据,说有机食品比普通产品有更多的营养价值,在维生素、微量元素上,差异都非常的小。她表示,在目前的状况下,没有必要盲目迷信有机食品。在我们国家,有机食品还存在一些乱象,比如说夸大虚假宣传。

目前,不少专家都建议建立可追溯体系,但是郑风田则认为现在市场上流行的可追溯体系,其实也并不能杜绝造假现象,以前是花钱买认证标识,现在则是可以花钱买二维码,并不能改善当前这种市场上造假的现象。关键还在于监管力度提高,让认证机构以及生产企业的违法违规成本升高。

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将扮演关键角色。“不管我们现在讲的绿色产品是否和国际接轨,但是中国提出的绿色的概念是非常好的,这个与国际是一致的。”郑风田说。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科学家先后进行了200多次的独立试验,对比有机食品和传统食品在营养成分上的差异,始终没有找到充分的证据,说有机食品比普通产品有更多的营养价值,在维生素、微量元素上,差异都非常的小。”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毅

“消费者没有能力鉴别、企业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认证机构缺乏监管的力量,而且违法者的违法成本较低,这些都是导致绿色产品、有机食品市场乱象的主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政府监管部门变成‘有牙的老虎’。”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

名词解释

无公害食品:2002年,农业部发布《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正式推出“无公害食品”概念。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的生态环境质量,生产过程必须符合规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规范,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控制在安全质量允许范围内,安全质量指标符合《无公害农产品(食品)标准》的农、牧、渔产品(食用类,不包括深加工的食品)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识的产品。不完全禁止使用农药化肥。

绿色食品:1990年,中国正式宣布开始发展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是指产自优良环境,按照规定的技术规范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产品安全、优质,并使用专用标志的食用农产品及加工品。绿色食品标准是应用科学技术原理,结合绿色食品生产实践,借鉴国内外相关标准所制定的。不完全禁止使用农药化肥。

有机食品:2003年底,农业系统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有机食品的要求包含生产基地在三年内未使用过农药、化肥等违禁物质;种子或种苗来自自然界,未经基因工程技术改造过等。完全禁止使用农药化肥。

(作者:王腾腾)

责任编辑:cherrme2017

相关新闻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

粮油市场报微信公众号

粮油市场报新媒体产品群

回复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