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统购
2019/8/22 10:26:32粮油市场报收藏
1953年,刚开始实行粮食统一收购,国家对粮食收购只有原则性政策而无明确规定。从1955年起,对农村粮食实行定产、定购、定销的“三定”办法,统购统销工作开始走上制度化轨道。1990年改为国家定购,粮食定购品种和数量相继减少。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陕西放开粮食定购价格,实行随行就市收购。
落实政策
1954年1月,陕西省政府规定农村粮食统购的范围,主要是对农民除自己食用和缴纳公粮外的余粮,按照“余多购多、余少购少、无余粮者不购”的原则统一收购。统购品种,一般以小麦、大米、稻谷、小米、黄米、玉米、豌豆、黄豆、黑豆、高粱等10种为准,其他小宗杂粮则按当地产需情况由县、市人民政府酌情统购一部分。
省政府对农村留粮标准也作了具体规定。口粮:以常年在家人口计算,关中地区每人全年420~450斤,汉中专区每人全年400~440斤,安康专区每人全年380~420斤,商洛专区每人全年360~400斤,延安专区每人全年370~410斤,绥德专区每人全年330~370斤,榆林专区每人全年310~360斤。种子由各地方政府按自然条件和耕作习惯确定扣留标准,留足留够。
为了主动掌握粮源,省政府还决定在主产粮区的凤翔、城固两县和岐山、扶风、宝鸡、永寿、蒲城、富平、临潼、渭南、长安、南郑、褒城、安康、洛川等13个县的一个区内,重点试行粮食预购的办法。预购工作由粮食部门委托合作社办理,在收获前分配预购任务,签订预购合同,预付40%~60%的价款,作为定金,主要预购小麦和大米。对统购粮的运送实行义运里程的办法,单程在30华里以内的由卖粮户负责义运,超过30华里的由收粮单位按当地运价付给运费。对一般城镇与农村缺粮人口所需口粮,则按上级分配的控制数字,经民主评议,乡(街)人民政府批准,分批介绍购买。统购粮食的价格仍按当时国家收购牌价执行,原则不动,个别调整。购销差价也暂以5.6%为标准。
1954年底,全省粮食总产量上升到100.9亿斤,比1953年增加4.6亿斤。当年征购粮食25.7亿斤,比1953年增加7亿斤。其中公粮征收9.98亿斤,占当年粮食总产量的9.9%。
全年购销平衡,尚有结余9.5亿斤。
实行“三定”
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村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这个《暂行办法》,是在总结两年多工作的基础上,对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具体化、制度化的重大发展。其主要内容,是改变过去粮食统购任务一年一定的做法,把征购任务稳定在1955~1956年的水平上,三年不变,在农村以乡为单位,实行定产、定购、定销(简称“三定”)。
根据国务院的文件精神,陕西省人民委员会规定,全省农村粮食“三定”标准是,定产951528万斤,定购131168万斤,定销36990万斤;粮食统购品种仍为小麦、大米、稻谷、小米、黄米、玉米、黄豆、黑豆、高粱、豌豆等10种,其他绿豆、大麦、荞麦、蔓豆、小豆、扁豆、豌豆麦、扁豆麦、青稞等小宗杂粮,则按当地产量和需要情况酌情收购一部分。对种植薯类较多的余粮户,按规定的折合率收购一部分薯类,就地划拨供应缺粮户。
陕西实行粮食“三定”之后,前三年执行情况尚好。粮食总产曾上升到108.7亿斤,农村购销量基本稳定,省内粮食收支仍能做到平衡有余。到1958年,受“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影响,陕西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在粮食问题上也出现浮夸风和高指标,从而引发第二次高征购的失误。这一年,全省粮食计划产量定为191亿斤,计划征购33亿斤。后来经过核定,当年粮食产量实际仅为102.7亿斤。征购完成22亿斤,占实际产量的21.4%。定购未能稳定下来,农民负担反倒加重。紧接着遇上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产量大幅度下降。
1959年,全省粮食总产降到94.8亿斤,1960年降到81.9亿斤,1961年又降到75.2亿斤。粮食严重紧缺,不得不采取紧缩农村留粮、增加收购、压缩销量的办法来缓解供需矛盾。这样,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陕西粮食征购(包括公粮征收)非但没有调减,反倒有所增加。1959年,全省粮食征购26.91亿斤,占当年总产的30.6%,其中关中三个主产粮区占29.4%~33.5%,农村征购后留粮人均只有341斤。1960至1961年,高征购的势头虽有所遏制,但实际征购量仍分别占总产的28.3%和28.5%。
改革统购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对粮食收购制度进行过一系列调整与改革。
陕西从1979年夏季开始,将全省粮食征购基数由18.5亿斤调减为15.7亿斤,一定五年不变;将省内42种粮食统购价格平均提高22.24%,高出全国平均提价幅度2.24%。按照中央关于按起购点征购的规定,陕西还具体化为按集体总产计算,扣除种子、饲料和其他用粮之外,人均留粮不足300斤的为缺粮队,国家不征购,口粮补到300斤;人均留粮在301~330斤的为自给队,国家不购不销;人均留粮在330斤以上的为余粮队,国家统购其余粮部分的60%~70%。为使农民在调减征购基数后能够及时得到超购加价款,陕西又在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等5个主产夏粮地市,对农民超交的粮食试行分季加价结算。此后,粮食生产恢复发展较快,农村粮食状况大大好转。1979年,全省粮食总产181.9亿斤,比上年增长13.1%;国家征购占粮食总产的比重为11.5%,比上年下降2.65%;农村购后留粮为593斤,比上年增加22斤。从1982年起,粮食征购、销售、调拨实行包干管理,包干数一定三年,调动了地方管好用好粮食的积极性。到1984年,全省粮食总产突破200亿斤大关,省内粮食收支由逆差转为顺差,农村购后留粮增加到人均650斤。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粮食局)
责任编辑:周栋梁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正式启动2021/6/21 16:04:20
- “闽”见湘滋味 湖南好粮油飘香福州2021/6/21 14:50:36
- 优质粮食工程答卷优异优粮增加超5000万吨2021/6/21 11:33:04
- 北京20万亩小麦开镰收割2021/6/21 11:32:21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启动2021/6/21 11:31:44
- 护航产业发展棕榈油期权在大商所上市2021/6/21 11:30:56
- 山东省长李干杰到潍坊调研小麦收割粮食收储及燃气安全管理等工作2021/6/21 9:45:54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