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反馈| 投稿专区| 加入收藏| 注册会员|
热门搜索:小麦粮食视频

提示

您还未开通数字报,数字报会员可免费查看!

评新而论·中国经济再出发 端牢“饭碗” 守护粮食安全

2018/7/20 9:40:38粮油市场报网收藏

2018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

52.00

  238.jpg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40年前,为了能吃饱肚子活下去,小岗村的村民掀开了中国改革的大幕。今天,许多人连饥饿的滋味都未曾尝过,从城镇超市到乡村集市,粗粮细粮一应俱全、蔬菜副食目不暇接,“菜篮子”丰富,“米袋子”充实,成就了“舌尖上的中国”。但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粮食安全这根弦不能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仍是我们的发展方向。  

藏粮于地,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科学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过去耕地数量减少,既有城镇化发展占地的原因,也有用地不集约的因素。农业资源超强度开发,批而未供、闲置撂荒大量存在,导致耕地退化比重较大,土壤养分失衡、污染加剧、生态调节功能减弱、基础地力后劲不足。新形势下,党中央强调,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守住18.65亿亩耕地数量红线,又要守好良田沃土的耕地质量底线。  

具体来说,需要围绕乡村振兴目标,加快推进土地整治和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产能。完善土地整治实施模式,健全“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引导和规范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参与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促进新技术推广应用,形成土地整治绿色技术体系。同时,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建设,挖掘耕地资源潜力,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实现藏粮于地和增产增收,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土地资源要素的支撑保障。  

藏粮于技,为粮食生产插上科技的翅膀  

耕地有限,技术进步无限。“藏粮于技”,就是要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科技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科技体制改革纵深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长足发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年的53.5%提高到2017年的57.5%。然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建设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从农业科研投入来看,农业新品种培育、病虫害防控等涉及作物产量方面的科技投入较多,但高效种养、资源环境、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等方面科技投入较少,而后者恰恰是农业质量和效益提升的关键;从科技成果转化来看,农业科研与推广两张皮,科技与产业发展脱节,中间缺少一体化的连接机制。不少科研人员的目标是完成课题、通过品种审定,不太考虑品种是否适合推广。  

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推进科技创新。首先,增加财政投入。整合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经费,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其次,健全协同创新机制。依托科研院所和高校,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主体作用,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形成协同创新机制,突破单一主体的局限。再次,提高科技研发的针对性。根据我国国情农情和农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科技研发。最后,加大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力度,让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经营者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供需对接,加速成果转化。  

藏粮于民,让农民增收致富同步奔小康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大量粮食存于农户之手,在供应紧张时,农民不会跟风抢购;丰收时,也不会大量抛售,对稳定市场极为重要。我国国情决定了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普通农户仍是农业生产的基本面。要保护好小农户利益,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让小农户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进入规模经营、现代生产,分享农业现代化成果。  

“种地一年不如打工一月”,曾严重影响着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又高涨起来。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为农民吃下了“定心丸”;粮食收购价格保持整体稳定,让农民在增产的同时实现增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及时下发,让农民逐渐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诸多的政策利好之下,农民多种粮、种好粮的自觉不断提升。随着城乡统筹不断深化,外出农民工由原来的“孔雀东南飞”向“春暖燕归巢”转变。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随着户籍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全国31个省份都出台了户籍改革意见,全面取消农业户口。这标志着二元户籍制度退出历史舞台,意味着在中国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的“城里人”和“乡下人”户口身份识别将不复存在,农民不再是身份,而是职业。  

当农民成为一种职业,新的理念、新的经营知识等将会培育和造就数以亿计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的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既有经营能力、学习能力,又有互联网知识和新技术运用能力,不但能够自己致富,还能够带领乡亲奔小康,他们将是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建设力量,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宋立夏

相关新闻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

粮油市场报微信公众号

粮油市场报新媒体产品群

回复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