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农产品:符号经济不能任其自弹自唱
2018/8/1 9:43:01粮油市场报网收藏
近日,记者调查发现,市场上存在一些普通农产品傍名牌、买证书、蹭“有机”等乱象,有的“有机”农产品竟然农药残留超标。一位长期从事有机农业的企业经理告诉记者:“质量主要靠生产企业和农户自律。有的有机蔬菜看起来卖得挺贵,到他们的生产基地一看,田间都是农药瓶子。”(7月31日《经济参考报》)
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故,加剧了消费者的安全焦虑;为了吃得更加安全、更有品质,一些消费者将信任托付给“有机农产品”。殊不知,在光鲜的外表和高端的价格背后,有些“有机农产品”同样“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明明不是“有机农产品”,却享受着“有机农产品”的待遇,这样的弄虚作假,不仅给消费者带来物质损失,还给他们带去了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与伤害。
在消费社会,商品的符号属性进一步凸显。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不同的标准,决定了它们在等级化的意义系统中占据不同的位置。“有机农产品”不仅能够让消费者吃饱,也能够让他们吃好,满足他们对健康、卫生和养生等更高层次的需求。由于“有机农产品”的成本更高,消费者难免要为自己的消费偏好付出更多的物质代价。
“有机农产品”能够得到消费者的信任,有助于利益变现;在一个工具理性甚嚣尘上的时代里,当“有机农产品”有利可图,就不可避免成为一些人觊觎的对象。傍名牌、买证书、蹭“有机”,那些在食品安全上并不过关的商品摇身一变,被贴上了“有机农产品”的耀眼标签,一下子身价倍增,变得“高大上”起来。
有机证书花钱就能办,由被检测人自行邮寄样本到实验室进行检测而不是由专业机构随机抽样……当有机认证形同虚设,“有机农产品”的含金量自然大打折扣。发育畸形的认证行业,自然缺乏公信力。伪有机蔬菜成本低、卖得比真有机蔬菜便宜,导致有机农产品行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乱象。
伴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消费文化的转变,老百姓对“有机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与日俱增;“有机农产品”原本可以形成一块巨大的利益蛋糕,却经不起自毁名声;少数人疯狂的利益变现,不仅损伤了消费者的权益,也会损伤一个新兴行业的生存生态。当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失去信任,自然会“用脚投票”。
在一个盛行符号互动的时代里,符号经济并没有原罪。只不过,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符号互动,讲究符号的真实与有效,讲究诚实信用与公平交易。如果有意忽悠、欺骗消费者甚至无中生有,不仅伤害了消费者,也破坏了市场秩序,影响了不同商家之间的公平竞争。当“有机农产品”成为一些企业自弹自唱、孤芳自赏的筹码,“舌尖上的安全”就让人忧心。
来源:检察日报
责任编辑:宋立夏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正式启动2021/6/21 16:04:20
- “闽”见湘滋味 湖南好粮油飘香福州2021/6/21 14:50:36
- 优质粮食工程答卷优异优粮增加超5000万吨2021/6/21 11:33:04
- 北京20万亩小麦开镰收割2021/6/21 11:32:21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启动2021/6/21 11:31:44
- 护航产业发展棕榈油期权在大商所上市2021/6/21 11:30:56
- 山东省长李干杰到潍坊调研小麦收割粮食收储及燃气安全管理等工作2021/6/21 9:45:54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