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改革与农水事业
2023/9/14 10:33:57裴会永收藏
□裴会永
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使西汉国力达于强盛,开创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汉武盛世。为筹措军费、巩固边防,武帝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调控,在解决财政不足问题的同时,抑制工商业的畸形发展。而移民屯田、兴修水利等重大举措,则调整了农业生产关系,促进了农业生产力发展。武帝在协调处理农业和商业关系上的治理实践,为后世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
1987年,在敦煌的戈壁滩上,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发现一枚完整的悬泉置邮书简。1990年冬,悬泉置遗址被正式发掘。目前,这座唯一经考古发掘的古丝路驿站,先后出土了7万多件文物,其中包括3万多枚汉简。
邮、置都是邮驿机构的名称,步传为邮,马传为置。专家考证,正是在汉武帝时期,增加马递和骑置,“改邮为置”。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悬泉置的设置,主要是为了传递公文、接待使团。
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平定两越,开发西南夷,北击匈奴,并将中原王朝的版图拓展至西域。但连年战争使得国力消耗达到惊人的程度,为解决财政危机,缓和社会矛盾,武帝采取了盐铁专卖、均输平准等财经改革新举措,发展官办工商业,遏制土地兼并。同时,大兴水利,移民屯田,通过强有力的中央集权,调整农商关系,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
经济改革
从元光二年(前133年)开始,西汉王朝不断出击,大规模反击匈奴,取得了匈奴远遁、边陲无事的明显成效,但也带来财力物力的巨大消耗。加上降人给养、募民实边、兴修水利、赈济灾荒等诸多支出,国家财力面临巨大考验。
元狩四年(前119年),西汉在抗击匈奴的漠北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彻底扭转了汉初以来被动挨打局面,但也使朝廷财政匮乏的艰难处境彻底暴露,朝廷连军饷都发不出来了。为解决财政危机,武帝实施了算缗告缗、盐铁专卖等新经济政策。
改革币制,行用五铢钱,将铸币权收归朝廷。武帝下令由中央水衡都尉所属的三官(钟官、辨铜、技巧)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全国唯一合法的货币。严禁地方郡国和私人仿铸,旧时的货币,一律销毁作废。
颁布算缗令,向富商大贾加重征收财产税。算缗令发布后,应者寥寥,富商大贾非但不佐国家之急,反而隐匿财产。武帝大怒,颁布告缗令,凡举报偷税漏税,可以得到被举报者一半的财产作为奖励。通过告缗令罚没的大量钱财、土地,西汉朝廷分别作了处理。钱财储藏于上林苑内,土地一律充作国家的公田。
实行盐铁专营,开办官营工业。官府设置盐官,募民制盐,成盐由国家全部收购,其后的运销统归官府操办,盐价由国家统一定价。官府设置铁官,铁矿的开采、冶炼以及铁器的锻造,由官府雇佣民工或者监派的囚犯承担,铁器的销售由官府负责。盐铁官营禁止私人生产、经营盐铁,通过寓税于价的专卖方式,将富商的盐铁之利夺归于中央。
实行均输法,开办官营商业。官府以各地所收赋税为底本,进行地区间的官营贩运贸易,根据市场价格,将货物运到价高或急需这些物资的地区销售,由此获得可观的商业利润。在均输法创办之前,武帝已采取诸如算缗、告缗、算车船等举措,罚没商人的财产,将商人的车、船运输工具收归官府,为官商从事远程贸易创造了有利条件。
元丰元年(前110年),与均输法配套的平准法出台。官府在京城设置平准令,统一调配储备物资,“贱则买、贵则卖”,通过储备物资的吞吐,平抑物价,打击囤积居奇。
诸项新政的实施,充实了中央财政,对支持武帝经略四方,奠定祖国南方、西南和西域的疆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实现了政策设计者“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的改革初衷。豪强势力受到沉重打击,大量土地被收作公田,部分公田被用来安置失地流民、灾疫饥民及两越等内迁人口耕种。
大兴水利
经济改革为武帝兴修水利提供了财力支持。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武帝对此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他说,“农,天下之本也。泉流灌浸,所以育五谷也……故为通沟渎,畜陂泽,所以备旱也……令吏民勉农,尽地利,平徭行水,勿使失时。”
关中地区水利建设最为扎实。漕渠是武帝时最早修建的一项水利工程。元光六年(前129年),朝廷准备反击匈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司农郑当时建议凿直渠,提高从关东到关中的漕运效率。武帝发卒数万人,历时三年,修成一条西起长安、东通黄河,航程300里的漕渠。和渭河水道相比,漕渠航程缩短了约600里,漕运时间从6个月缩减为3个月,漕运能力显著提高。漕渠还可灌溉田地一万余顷。
元鼎六年(前111年),武帝采纳左内史倪宽的建议,在郑国渠旁开六条小渠,弥补已经使用130多年的郑国渠灌溉效能之不足,称为六辅渠。
太始二年(前95年),赵中大夫白公主持修建“引泾溉田”渠道,渠长200里,建成后“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史称白渠。由于泾河含有较多泥沙,白渠也为关中平原带来了肥沃的沉积土壤。民得其饶,歌之曰: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白渠和郑国渠同为引泾渠道,相距较近,遂合称郑白渠。
武帝还在关中兴修了龙首渠、灵轵渠、成国渠等水利工程。龙首渠是一条引洛渠道,因开挖过程中发现恐龙化石而得名。为避免山体塌方,当时的工匠发明了“井渠法”,即开挖竖井,再凿隧道沟通竖井。此举开创了隧洞竖井施工法的先河。
古代治水离不开治河,武帝十分重视黄河的治理。元封二年(前109年)天旱,武帝决定利用黄河水量小的有利时机,堵塞多年未能修复的瓠子决口(今河南濮阳南)。他亲临现场,组织数万大军施工,命令砍伐淇园之竹阻缓水流,终于堵塞住决口。武帝还乘此项工程之便,利用“河道北行二渠”作为排泄洪水的水道,恢复了大禹导河的故道。
在武帝的倡导下,各郡县也大力发展水利事业。黄河、江淮各大流域,西北边远地区,多开挖灌溉渠,浇灌成千上万顷农田。“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钜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它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也。”
移民屯田
徙民实边,实行军、民屯垦,是武帝为抗击匈奴、巩固边防制定的军国大计,也是缓解人地矛盾、安置失地破产农民的重农新举措。
西汉的民屯早于军屯。元朔二年(前127年),西汉在反击匈奴的河南战役中大获胜利。此次战役后,“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募民徙朔方十万口”,移民所需住居、粮食、农具、种子、牲畜等,皆由大农支给。这是武帝时期民屯的开始。元狩四年(前119年)冬,因上年山东发生特大水灾,民多饥乏,武帝命令打开各地粮仓救济,仍不足,于是徙关东贫民于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诸边郡共七十二万五千口。“衣食皆仰给于县官”。从元狩四年(前119年)起,随着匈奴的溃败远遁和大片土地的收复,西汉的移民屯田规模亦不断扩大。屯田区域已由朔方、五原及原属西汉的边郡扩展到新开辟的武威、张掖、敦煌等河西走廊一带。各边郡设置田官,带领移民凿渠灌田。
西汉的军屯,始于武帝元鼎年间。为了防御匈奴与西羌族联络,并保障西域的畅通无阻,元鼎六年(前111年),西汉在“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官田,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后来又在西域的轮台、渠犁(今新疆轮台、尉犁)等处屯田,每处“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这是西汉在西域屯田的开始。东瓯、闽越人口内迁至江、淮后,其旧地划入会稽郡管辖,武帝派军队驻屯。福建崇安县(武夷山市)的汉代遗址和铁农具就是当年的屯守者留下来的。
武帝通过军、民屯垦,加强了边郡戍守力量,减轻了军粮供应压力,加速了边郡的开发。广大失地农民有了可耕种的土地,客观上促进了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在漕政和仓政方面,武帝同样大有建树。汉初“漕转山东粟,以给中都官,岁不过十万石”,而到了武帝时期,长安城人口不断增加,加上对匈奴的战争十分频繁,粮食需求日益加大。朝廷开漕渠,治理黄河水患,提高漕运能力,每年的漕运量达到400万石,最多时曾经达到600万石。京城著名的“敖仓”,也称“常满仓”,关东漕粮运输首先集中储存于此,再运向长安“太仓”诸仓或边郡。长安附近有“细柳仓”(主要供应细柳营屯军)和“嘉仓”(嘉禾仓)。云阳是对匈奴作战的军事指挥中枢,有“甘泉仓”。武帝令民入粟以取爵、免复终身,一岁间“甘泉仓满”。
社会稳定在任何朝代都非常重要。一旦发生灾疫,负责任的政府必然要救灾,这就是所谓“荒政”。武帝重视“荒政”建设,要求各地储粮备荒,一旦遇有灾荒,即能“开禁仓以赈贫穷”。武帝时期两度大规模动用地方仓储赈济灾民:元狩四年(前119年)“虚郡国仓以赈贫民”;元鼎二年(前115年)调巴蜀仓赈济贫民。
武帝晚年“深悔征伐之事”,强调“方今之务,在于力农”,提拔三辅农官赵过担任搜粟都尉,推广铁器牛耕,改革耕作技术。赵过发明了代田法,“用力少得谷多”。赵过还发明了新式农具耦犁、耧车,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
武帝对农业的贡献,还包括引进苜蓿、葡萄、石榴等植物,将中原的丝绸、掘井技术向西传播。《史记》载“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的大门由此开启,横贯亚洲大陆的丝绸之路拉开序幕。
责任编辑:莉莉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正式启动2021/6/21 16:04:20
- “闽”见湘滋味 湖南好粮油飘香福州2021/6/21 14:50:36
- 优质粮食工程答卷优异优粮增加超5000万吨2021/6/21 11:33:04
- 北京20万亩小麦开镰收割2021/6/21 11:32:21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启动2021/6/21 11:31:44
- 护航产业发展棕榈油期权在大商所上市2021/6/21 11:30:56
- 山东省长李干杰到潍坊调研小麦收割粮食收储及燃气安全管理等工作2021/6/21 9:45:54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