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储巨量拍卖后玉米将“正式”步入市场化
2018/11/2 10:05:46粮油市场报收藏
在临储玉米巨量拍卖之后,价格并未回落,表明市场底部非常稳固,寻找市场价格波动的相对顶部或在未来几年中展开。进入2019年之后,我国玉米市场将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阶段。
我国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3年来,玉米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量按计划逐步调低,市场价格平稳过渡,市场化进程逐步提速,各市场主体被有效激发,市场呈现出购销两旺的崭新格局。随着我国玉米去库存政策的快速推进,玉米市场化进程不断加速,我国玉米市场供需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临储库存变化透露巨大危机
过去几年,我国政府大力推动玉米市场化改革进程,然而严格来说,过去3年的玉米市场化是收购端的市场化,是“半拉子”玉米市场化。
国家临储玉米仍然一直在发挥作用,以公开拍卖的形式进入市场,保障了市场供应,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假象。当市场供需已经发生超出人们想象的变化,人们至今也不愿相信和承认。2015/2016年度我国临储玉米收购量超过1.25亿吨,年度临储玉米净结余量8169万吨,两年之后的2017/2018年度,临储玉米净拍卖量9344万吨,令人无比惊讶和震撼!从供需角度看,首先,假设期初和期末库存不变,2015/2016年度净结余量8169万吨,2017/2018年度净销售量9344万吨,从净结余到净销售的转换之间相差1.75亿吨;其次,考虑到年度库存的变化,正如人们普遍估计的3000万吨库存增长,则也有1.45亿吨差异,这种差异纯粹来自需求增长和产量减少。产量或许真的减少很多,需求或许真的增长很大,都是超乎想象的,这透露出巨大的危机。截至2018年9月30日,我国临储玉米库存剩余8888万吨,其中黑龙江4365万吨,约占总剩余量的一半,这也是下一年度可以拍卖的总量,多在偏远地区。假设供求形势不变,则2019年中期临储玉米去库存就将结束。
进入2019年之后,我国玉米市场将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阶段。这是非常关键的变化,是给玉米市场带来巨大影响的根本性的变化。
玉米供求变化超出人们想象
我国玉米市场供求变化之大,从临储净结余到净拍卖的变化中可见一斑。事实上,过去数年间,我国玉米的产量与消费均被认为低估了。
从数理统计、能量蛋白平衡及供需平衡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我国玉米峰值产量有可能达到过3亿吨的水平,我国当前的玉米消费水平已超过了2.5亿吨。
从现有的各种资料来看,过去两年玉米产量下降是公认的事实,市场人士对今年玉米产量情况的评估结果是有增有减,持平概率较大。
从平衡表分析和现实情况可以看到,过去3年我国玉米去库存政策是有效的,速度是惊人的。当前已经进入去库存后半程,应关注和思考的是我国巨大的玉米缺口在临储玉米退出之后如何保障市场供应的问题,去库存结束后如何恢复玉米产量以使其达到新的供需平衡,是值得各界共同研究的重大课题。
传统主产区核心地位难动摇
我国玉米供给主要分为四大区域,即东北区域、黄淮区域、西北区域、西南区域,每个区域中包含4个主产省区,称之为“四四供给”格局。
东北区域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4个主产省区,华北区域包括山东、河北、河南和山西4个主产省,西北区域包括陕西、宁夏、甘肃和新疆4省区,西南区域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4省区。除此之外,其他18个省区市合计产量占比不足10%。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2018年我国玉米总产量将达到2.17亿吨,其中东北产区占全国总产量的43.4%,华北产区占比为29.5%,西北产区占比为9.5%,西南产区占比为9.3%,其他地区占比为8.3%。近年我国玉米供需格局基本稳定,各产区占比基本维持在4∶3∶1∶1∶1,其中东北产区偏强,其他地区则偏弱。这是我国玉米供给的基本格局,在未来几年也不会出现颠覆性变化,东北和华北作为我国玉米核心产区的地位难以动摇。
市场化将成为市场主要特征
过去10年,我国玉米价格经历了临储托市期间的“下有收购托底、上有拍卖封顶”和临储去库存期间的“下面市场波动、上方拍卖封底”的两个阶段,即将进入“上难封顶、下不托底”的市场化波动阶段。然而,认真分析得出,在过去十多年中,拍卖期间的玉米市场价格均远高于拍卖底价,也就是说,拍卖底价就是市场“铁”底价。
“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调节生产和需求,生产者随行就市出售玉米,各类市场主体自主入市收购。”这种政府文件中明确的玉米市场化定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实现,玉米市场即将进入新时代。
在临储玉米巨量拍卖之后,价格并没有回落,这表明市场底部已经非常稳固。寻找市场价格波动的相对顶部或将在未来几年中展开,需要市场反复测试。
贸易摩擦下更需“自给自足”
今年以来,美国挑起的中美贸易摩擦,导致我国对美农产品加征25%的惩罚性关税,直接导致从美国进口的玉米、高粱、大豆等农产品进口成本大幅提升。据测算,目前我国从美国进口的玉米成本稳定在2200元/吨左右,这一价格是在美国玉米处于历史低位的情况下形成的。
短期看,贸易摩擦增加了中国谷物进口的成本,导致我国农产品进口阶段性紧张;从长期看,贸易摩擦是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再分配、物流的再调整,美国让出中国份额给其他国家,其他国家则放弃部分传统目的地给美国。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玉米、高粱出口国,中美贸易摩擦短期内必将导致我国玉米及相关替代品进口成本的提高。
从我国玉米市场供需大的格局来看,我国玉米市场已经从供给严重大于需求的时期进入供给小于需求的新阶段,临储玉米大规模拍卖的行为,一方面表明了市场供需紧张的态势,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价格的波动,掩盖了供需紧张所带来的主观感受。
随着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和输入性通胀预期不断增强,在玉米去库存进入下半场的新阶段,如何稳步提升玉米价格、刺激新增玉米供给、恢复市场供需平衡,成为新的时代要求和市场关注的重大议题。
责任编辑:戚燕娣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正式启动2021/6/21 16:04:20
- “闽”见湘滋味 湖南好粮油飘香福州2021/6/21 14:50:36
- 优质粮食工程答卷优异优粮增加超5000万吨2021/6/21 11:33:04
- 北京20万亩小麦开镰收割2021/6/21 11:32:21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启动2021/6/21 11:31:44
- 护航产业发展棕榈油期权在大商所上市2021/6/21 11:30:56
- 山东省长李干杰到潍坊调研小麦收割粮食收储及燃气安全管理等工作2021/6/21 9:45:54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