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证史话:也说粮票
2017/9/13 9:46:34粮油市场报网收藏
粮票,曾经有相当长一段时期,被誉为“神州第一票”,占据着我们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位置。
据史料记载:1955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开始对市镇人口实行定量、凭票供应粮食。这个办法中,明确了后来被称为“四证三票”的规定,老百姓的口中食就与粮票和供应证紧紧地栓在一起。
相应的粮食定量供应标准也随之出台。1955年时,城市人口按特重体力劳动到轻体力劳动,职员及脑力劳动者、学生、居民,以及各个年龄段的儿童分类,都有各种不同的粮食标准。
其中,特重体力劳动者每月是57.07市斤,居民每月是27.86市斤,最少的是3岁以下儿童,每月为9.02市斤。
那时,人们在生活中可以缺少其他什么,但绝对不可以缺少粮票。同事之间相互也许可以借点钞票,但想借到一点粮票那比登天还难啊。粮票是每个家庭、每个人的命根子。婴儿一出生,就要和粮票紧密联系在一起,每家增添一张嘴,就要赶快到粮食部门上粮食户口,才能得到相应的粮食数量指标即粮票,全家才不致于降低自己的每个月粮食定量标准,才可以不挨饿。
那个年代,人们都愿意去乡下支农,而不愿意到大城市出差,因为下乡有粮票补助,而到大城市可能有其他补贴,惟独没有最珍贵的粮票补贴。
当时从中央到各省、市、自治区以及地级市县一级粮食部门都严格控制发行一定数额的粮票,中央发行的是“全国粮票”,省发行的是“省粮票”,地级市县发行的是“市、县粮票”。每份粮票都规定有一定的区域和功能,“县粮票”使用的范围只能在本县内,“省粮票”使用的范围只能在本省内,到北京或者其他省份的必须持有是“全国粮票”。从粮票说起,在那个年代买粮食要“粮票”,买菜油要“油票”,买布料要“布票”,买猪肉要“肉票”,买鸡蛋要“蛋票”,买棉花要“棉花票”,买香烟要“香烟票”,买火柴要“火柴票”……一切生活资料都需要票证。没有票证,每个人都无法生存,它禁锢了人们的手脚,甚至禁锢了人们的大脑。
粮票曾作为中国的第二货币,历时数年,它反映了中国在某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只有当今经济发展了、物资丰富了、生活条件提高了,粮票才会退出人们的视野,才能成为一段历史,才可以成为人们的集体记忆。
责任编辑:万佩琪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正式启动2021/6/21 16:04:20
- “闽”见湘滋味 湖南好粮油飘香福州2021/6/21 14:50:36
- 优质粮食工程答卷优异优粮增加超5000万吨2021/6/21 11:33:04
- 北京20万亩小麦开镰收割2021/6/21 11:32:21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启动2021/6/21 11:31:44
- 护航产业发展棕榈油期权在大商所上市2021/6/21 11:30:56
- 山东省长李干杰到潍坊调研小麦收割粮食收储及燃气安全管理等工作2021/6/21 9:45:54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