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耕读文化
2024/1/4 11:09:15粮油市场报收藏
□狄永
耕读模式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合,意味着两者的相辅相成。耕读文化是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以半耕半读为生活方式、以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的一种文化模式。
耕读之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学家提倡贤者与民众并耕,进行耕读教育。许行著有农耕技术教材《野老十七篇》,是我国农耕文化教育的开山之作。到了汉代,耕读引起统治者的重视,汉高祖、文帝、武帝等亲自参与农耕,积极推广农业技术,重用农业专家。
当时涌现出许多农耕人才,其中以诸葛亮躬耕陇亩为代表。实际上历朝历代都重视耕读教育,家庭教育的书籍中多数都有耕读结合的劝导,还出现了不少农学家及古农书,如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正是由于耕读教育的接续传递,中华文化才源远流长。
耕读内涵也在逐渐丰富,不仅包括亦耕亦读的生活方式,还崇尚耕读持家、追求精进、敬祖睦邻、劝善远恶等精神理念。知识分子从农耕中获取了许多实用的农业技术,并提出具有哲学意义的农学思想。尤其在宋代,耕读文化广为普及。一些知识分子晴天白昼在乡间躬耕自食,雨歇夜晚则撰写农书,总结生产经验。如陈翥写出世界第一部研究泡桐的专著《桐谱》,刘蒙写出菊花专著《菊谱》。有学者统计宋代就有农书141部,而唐以前(含唐代)的农书总计不超过80部。应该说,这些农书正是耕读文化的产物。耕读结合,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和产品质量,知识、知识分子大量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增添了农业的文化含量,促进了农业发展。当时,读书成为农家风俗,除了一心想通过科举入仕者外,非科举功利的识字读书者颇多。如会稽陈姓老人,生三子,有孙数人,“皆业农……子孙但略使识字,不许读书为士”。在文风浓郁的东南地区更是做到耕读文化普及。耕读文化对宋代社会影响最深刻的,是促使文化进入越来越多的农家。耕读文化从唐宋时期迈入正轨,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耕读文化体现了“耕为本务”“读可荣身”等价值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普遍的道德价值趋向,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后期意识形态和生产领域中发挥了很大作用。遍布农家的对联“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就表明耕读文化普及和深入人心的程度。
责任编辑:莉莉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正式启动2021/6/21 16:04:20
- “闽”见湘滋味 湖南好粮油飘香福州2021/6/21 14:50:36
- 优质粮食工程答卷优异优粮增加超5000万吨2021/6/21 11:33:04
- 北京20万亩小麦开镰收割2021/6/21 11:32:21
- 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福州系列宣传活动启动2021/6/21 11:31:44
- 护航产业发展棕榈油期权在大商所上市2021/6/21 11:30:56
- 山东省长李干杰到潍坊调研小麦收割粮食收储及燃气安全管理等工作2021/6/21 9:45:54
最新评论 添加评论